距离 2025年考研 还有 0000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设计一甲子——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成长历程

[复制链接]
查看: 3623|回复: 0

1412

主题

1475

帖子

353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0 16:4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即将迎来办学六十周年,它的前身是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始建于1960年,是伴随着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而崛起的,由于成立较早,并能适应时代变化,及时开展教学改革,因此,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对国内高校的设计教育具有带头作用。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回顾我在设计学院任教的多年时光,亲历了发展过程中的风风雨雨,现在对它的发展历程做一些回顾,也许有利于大家理解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时代背景、设计教育思想的演变和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偏颇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应运而生,策源中国现代设计教育 根据几位老教师的回忆,事情起因于南京的一次会议。1959年秋天,轻工业部在南京召开全省轻工业厅局长会议,会议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关于我国轻工日用产品虽然质量不差,但是造型与包装设计不如西方国家,影响了外贸出口。要求抓紧培养设计人才,责成江苏省轻工业厅承担这一任务的指示。无锡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杨增主动接受了这项任务,决定筹办“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筹办进展顺利。天时,适逢新中国进入经济建设时期。经济发展对设计提出了要求。地利,无锡是著名的轻工业城市,有“小上海”之称,位于太湖之滨,鱼米之乡。人和,院长杨增早年学过美术,后来投身革命,参加了新四军,担任无锡市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对这个专业既热情又懂行。1960年9月,从南京师范学院分配来了两位年轻毕业生陈维信、许恩源,造型专业就算正式开张,第二年又有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生徐里君、黄名芊加入,与陈维信、许思源成为最初的四位开创者。这就是中国第一个设置在工科院校、以产品设计为名的设计专业的诞生过程。

陈维信 许恩源 黄名芊 徐里君

这样,与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北一南,成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策源地。不过,两者条件差异很大。前者位于首都,又有知名专家治校;后者地处小城,只有无名“小鬼”当家。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专业是在艰苦环境中开办的。第一届招收10名大专生(生源为江苏省部分轻工企业的调干生)。以后陆续招收本专科生,六年共106名,较有经验的王一先、卢英芬等老师先后调入,加强了专业教师队伍。由于缺乏国际交流,信息匮乏。基本上沿用了工艺美术教学的体系,边教边学。摸索轻工日用品造型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有素描、水彩、水粉、中国画。图案、书法、造型设计、包装设计、文艺理论等。同时专业设计课经常到工厂结合设计实践进行。1960年,因为“文革”停止招生,探索戛然而止。这段时间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踏实肯干的毕业生,成为轻工行业的设计骨干,像张福昌、吴静芳、沈大卫、陆康源等成为后来设计教学的中坚力量。1972年恢复招生,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培养层次为专科,并正式成立造型美术系。由于一下子就招收了60名学生,教师不足,先将三位元老徐里君、陈维信、许恩源各自的爱人朱正文、施琪美、吴静芳调入。1973年,我从南京大学调来。同年,寻胜兰老师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分配来校。后来,刘淮生、虞海良、张福昌等加入,教师发展到二十多人。六年中共招收工农兵学员172名。为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方向明确以玻、陶、搪、塑四种材料的轻工产品造型、装饰和包装为主。教师相应成立了四个教学小组,并更强调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专业教学的时间也比过去増加了不少。当时实行“开门办学”,经常带学生到附近的陶瓷厂、搪瓷厂、塑料厂、玻璃厂边实习边设计,有时吃住都在厂里,教师也经常同吃同住。教学中设计的部分作品时常被工厂采用,我的第一个设计“《蝶恋花》刻花塑料茶盘”就是1974年在无锡塑料七厂设计生产的,改变了茶盘印花装饰的历史。难忘的一次是教师带领学生从无锡步行到上海,在徐里君老师指导下为上海益民食品四厂设计方便面等食品包装,部分设计被采用投产。教师在下厂实习的基础上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如陶瓷造型、搪瓷造型和喷花、塑料造型与装饰、玻璃造型与装饰。还有中国画、图案、包装设计等课程;当时条件有限,纸张粗糙,有的甚至是手工刻蜡纸油印。里面的插图是教师找资料描图后晒印发给学生的。
那时,学校经常为地方服务,多次开办短训班、进修班,培养工艺美术设计、玻搪产品设计、电子产品设计、机械产品设计的人才,受到社会的欢迎。我们也会得到社会的各种支持,有一次,为了上好“传统造型”课,我利用南京大学历史系蒋赞初教授的关系,请南京博物院免费布置了一个历代陶瓷特展,让学生进行写生,并请南博专家和南大教授讲课。后来挑选优秀写生作品刻印成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工农兵学员的文化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但大多数人表现出了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在他们中间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人才。这批毕业生大部分被分配到轻工部所属的行业,成为设计骨干或部门领导。一部分毕业后继续培训深造,成为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当年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几乎没有国际设计教育经验的直接借鉴。但是能够间接吸收到早年国外留学的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等前辈的设计理念,还主动加强与上海设计界的联系,吸收海派的设计思想,多次到上海考察、学习,提升设计水平。当时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实用、经济、美观。实用,是指功能良好,使用方便;经济,是指便于生产,价格合理;美观,是指外观大方,装饰悦目。由于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能从实际出发,为社会服务,这种务实作风也就成为无锡轻工业学院设计的优良传统。 二、引领变革,探索工业设计教学体系 1978年,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面向全国招收4年制本科生,生源素质大为提高,设计专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同年,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大业。使这个专业向现代设计教育转变,获得了开放的思想引导和良好的国内外环境。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一波三折。在1978年修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并没有现代设计教学的参照物,只能沿用工艺美术教育的体系,当时轻工企业都设有“美工室”。设计师被称为“美工”,任务很杂。我们设定的培养目标是兼顾产品造型和包装设计,宽口径培养。最初几届学生的绘画功底很强,学习气氛浓厚:素描从石膏几何体、石膏头像(有大卫像的长期作业)到全身人像,一度甚至画裸体像,课时超过700学时,色彩、中国画、图案都在500学时以上,几乎接近纯美术专业教育。不过学生适应能力很强,我们曾接受轻工业部的任务,设计茶叶包装(沱茶、七子饼茶等),不管是包装容器、包装形式和表面装饰都得到了很髙的评价。那几年师生作品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包装设计评比中屡屡获奖,有些毕业生后来成了高水平的画家。但是,这并不符合现代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变革是时代的大趋势,一场大变革正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悄悄地酝酿着。最主要的推动者是1980年担任系主任的朱正文老师。1981年先派出张福择、吴静芳到日本千叶大学、筑波大学进修。张福昌及时将千叶大学的教学情况写信寄回学校,朱老师让我整理成文送《工艺美术教育参考》上发表。1982年,由无锡轻工业学院分管副院长带队参加轻工业部和文化部在京联合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获取了一些新的信息。虽然国内工业设计还笼罩在工艺美术概念底下,但是革新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会后造型系即着手讨论调整教学计划。一开始阻力很大,因为大家并不了解现代设计教育的情况,只习惯于原有的美术类课程,开新课也有困难。积极的国际交流成了造型系改革的推动力。1983年9月,英国皇家设计协会理事彼得•汤普逊通过国家科委专家局推荐来我校讲课,同时举办工业设计培训班,兄弟院校二十余人前来听讲。汤普逊先生讲了工业设计的定义,介绍了英国工业设计的兴起与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然后论述了设计的原则,设计教育的内容、课程、教学组织,以及控制论、人体工学、设计美学等相关知识,讲课以后,又指导造型80班同学进行了产品设计实践。一连三个月的教学活动,对无锡轻工业学院的教改起到了及时的指导作用,也对兄弟院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汤普逊先生曾变卖家产资助几名中国学生留学英国,并定居深圳大学直至逝世,被誉为设计界的白求恩。
英国设计专家彼得·汤普逊先生与学生在一起 1983
同年,张福昌、吴静芳相继回国,带回了日本设计教学的具体经验,迅速引进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来。逐步增设了三大构成、金工(木工)实习、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人体工学、表示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在理论上从工艺美术的概念向工业时代的现代设计概念转化。专业课跳出日用器皿范围,转向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家具等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并按照国外成熟的设计程序、表示技术进行教学。学生的基础设计作品、毕业设计作品在南京的江苏省美术馆展出时,一度引起轰动。年底,朱正文参加轻工业部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工业设计教育考察团访问了四所学校,增强了理论和感性认识,回国做了汇报。接着,日本的小原二郎、铃木迈、朝仓直巳、森本真佐男、丰口协、平野拓夫、矶田尚男、细野尚志,英国的普利斯特曼及中国香港的马休•透纳等专家学者相继来访汫学。一时间,不仅有对日本工业设计教学的详细了解,也有对西方工业设计的一定认识,设计教学改革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推进,新的教学计划开始形成,那时我先后担任系秘书、副系主任,协助系主任朱正文推行改革,感受十分深刻。1986年,张福昌、吴静芳担任副系主任,充分发挥他们二人的教改积极性,我转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总支工作。


完成了教学观念和课程体系的初步转变之后,造型系向专业构建发展。1983年,包装装潢设计从造型专业中分离出来,由徐里君负责。1985年。造型设计专业更改为工业设计专业。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增设室内设计、服装设计专业,分别由吴科征、许恩源筹建。造型美术系更名为工业设计系,表明教改方向尘埃落定,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一个以工业设计专业为核心,包含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四个专业的现代设计学科在中国东部扎下根来。1986年,根据张福昌提议,造型系开始在工业设计专业招收理工类学生,结束了单一招收文科类学生的历史,在国内率先推进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一次重大的进展。起初怀疑、反对者不少,因为学生缺乏绘画基础。表现能力做的作业比不过艺术类的班级,学生也很苦恼。其实他们的综合素质比较好,逻辑思维能力强,教学组织得好,就能发挥出他们长处,后来我在型工1990级的产品设计课上首次进行了产品语义学教学。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出的作品令艺术班的同学刮目相看,而且,有两个同学首次制作了产品的电脑效果图。不过,当时工科类与艺术类的教学计划几乎相同,如何形成各自特色摸索了很长时间。近来明确分为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两个专业,在概念上将工科类和艺术类区分出来。为了巩固教学改革的成果,工业设计系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继续采取一些措施。引进了一批教师,包括理工类、商贸类专业的老师,开出了一些新课,如机电基础、材料工艺、计算机设计应用、设计与消费心理、设计美学等。留校了一批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充实了教师队伍中年轻力量。同时加大了对外交流的力度,与东京造形大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与日本千叶大学、筑波大学、东京女子大学、多摩美术大学、名古屋艺术大学、日本色彩研究所等学校和机构的交流不断。又先后送出十余名教师去日本和欧洲留学。我也得以在1988年到友好学校东京造形大学进修工业设计和设计管理。随着一部分外出进修教师回校,各种信息汇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展,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工业设计专业与长城电器、菊花电器、春花电器、玉环热水器、虹美电视机厂等家电企业,以及家具厂、玩具厂、钟厂等紧密合作,开发新产品有时也请企业的设计师如长城电器的汪道武老师等来校兼课,让学生更接地气。1992年。为迎接香港回归,我带领一个团队顺利完成我国首第次铁路大提速的主力机车东风11型准高速内燃机车造型设计。由此我们的设计领域不再限于轻工业产品,而是向其他行业扩散,包装装潢专业师生在第十一届亚运会招贴画设计、香港区旗区徽设计、澳门区旗区徽设计、世界妇女大会招贴设计等竞赛中屡屡获奖,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这段时间,系领导有一段较为频繁的更替。1987年,徐坚接任系主任。徐坚教授是出色的基础课老师,特别是他的水彩画教学,影响了一批学生。在他任内,对教学改革冲击后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巩固。1989年,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的陈维信接替系主任。1990年,在上海举办了“轻工部无锡轻工业学院90设计作品展”,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丰富多彩的设计作品获得了同行的赞许和市民的关注,扩大了社会影响。其后因病由沈大为老师代理系主任一段时间。1992年,张福昌担任工业设计系主任,继续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总结工业设计系多年来的教改成果,1993年《培养艺术与工程结合的设计人才》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首批工业造型艺术硕士点。1995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扩展为设计学院,张福昌教授担任首任院长,学院下设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五个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白本子)。这是十余年来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对国内设计院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6年,无锡轻工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学校。设计学科被列为学校三个有特色的重点发展学科之一。1998年无锡轻工大学隶属教育部领导,设计学科列入省级重点学科,影响日益扩大。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轻工部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纷纷前来访问指导。由于办学的注意力从传统的美学和技能教育转移到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来。学生的实际设计创新能力都有了明显增长,参加国内外竞赛屡次获奖、在全国大学生展望新世纪设计竞赛“挑战杯”中获得三个奖项,在全国第一届自行车工业设计大赛中获得大奖和半数以上奖项,在海尔家电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和半数以上奖项。曾三次入围日本大阪设计竞赛,实现国际设计竞赛零的突破。1997年,在全国“新星设计大奖赛”中赢得了23个金奖中的11个金奖。培养的学生进入学校和企业都能担重任。像刘宁同学经过海尔这样的大企业历练之后,现在担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成为大家的榜样。不少毕业生成为各地高校设计院系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也有很多毕业生到企业第一线工作。成为部门领导或设计骨干。三、跨界合作,确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林家阳教授从德国回校并于1998年担任院长,设计学院开展了新一轮教学改革。为了加大在国际国内的效应。学院领导和骨干教师于1998年底分南北两条线到国内著名的设计院校取经。并于11月份举办了较大规模的国际设计教育研讨会。设立了国际广告研究设计中心,策划了“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现为全国设计“大师奖”),利用冈特·兰堡、靳埭强、福田繁荣等大师的威望,彰显先进的设计理念,扩大影响。通过学院四十周年庆典,提出“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设计师”的培养目标。针对招生考试一贯采用素描头像、水粉静物的套路。大胆改革招生方法,革新考试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举措打破了用美术专业的招生方法招收设计专业学生的惯例,在国内曾经引发热议。


  无锡轻院青山湾校区在设计学院从青山湾造型楼迁移到梅园校区设计大楼的过程中,学院在增设广告学专业的同时,重新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开设特色课程,联系社会实际,强化设计实践,根据“厚基础、宽专业”的办学思想。将课程分成几个知识板块,采用学分制,增加选修课。1999年,在副院长唐戍鸣主持下修订本科教学计划和大纲(黄本子)。当时正值全国各类高校纷纷增设设计学科的时候,黄本子一下成为兄弟院校的范本。在教学管理上曾尝试将教研室制转向研究室制,因意见有分歧,未能完全实施。但为后来的研究室制改革播下了种子。勇于革新,敢于探索,民主讨论,集思广益逐渐成为设计学院的精神财富。《全面改革设计教学,培养创新设计人才》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入了高潮,达到70余人,而工程硕士的数量也急速增长。提升各校设计专业教师的学历成为压倒性的任务。当时。一下子要求开设许多硕士课程。凡事开头难,硕士生导师顶住压力。相继开出了设计文化论、设计符号学,设计管理、系统设计、生态设计、设计工程学和各专业类课程。由于不够成熟,采用了边学习边研究讨论的教学方法。当时李彬彬老师开设的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企业的关注。1998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了轻工业设计生产力促进中心。1999年。由香港蒋氏基金会资助设立了工业设计培训中心,加强了“产一学一研”一体化过程。由江建民副院长和我(时任工业设计系主任)多次组织工业设计培训班,邀请国际上顶级设计专家学者和设计师前来讲学、培训,对在校教师和研究生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兄弟院校也因此得益,并扩大了国际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作品在全国的获奖率引人瞩目,学院声誉大幅提升。工业设计系与社会的合作也广泛开展。如捷安特自行车研究中心、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的特种列车车厢设计、上海GE公司医疗设备设计、伊莱克斯全球设计实验室项目以及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学校整体迁往靠山临水、风景秀丽的蠡湖校区,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时期。进入21世纪,设计学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2002年,过伟敏教授接任院长。围绕学科建设制定发展规划,致力于研究型设计教育,并结合国际院校合作,推动跨学科、跨文化教学探索。其间,“设计艺术学科”建设项目于2001年通过了教育部“211工程”一期建设子项目验收。2002年,“工业设计创新系统”学科群列入国家“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子项目。学院设置了产品系统设计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生培养点,工业设计工程获首批该专业学位授予权。设计学院形成了以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为核心学科。向传播学、建筑学、机械学等学科边缘渗透的设计艺术学学科群,构建以跨学科为核心的开放型课程体系,构建了艺术设计教学新平台。学科群间七个专业方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媒体艺术设计、景观建筑、广告学)的所有课程被纳入学院统一规划。采用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2003年,在院长主持下,由副院长周浩明教授具体负责再次修订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分制履修管理手册》(绿本子)。2005年,经副院长叶苹之手又重新修订了本科课程履修手册(彩条本)。这一阶段设计学院重点推进合目标的跨学科合作。以“系统设计”研究型课题为核心选择和规划教学课题,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有序分阶段实施教学。也有境外合作如中法、中瑞课程合作等•;有与中国香港地区的合作,入围全球设计组织国际课程。两门课程被选为网络课程,供全世界设计教育界共享。开始重视教学学术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多个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和校级教改项目,进行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多个省级优秀课程(群)、校级精品课程及省级校级教学优秀成果,正式出版教材12部,4本教材入选国家“十五”教材。涌现多项学生重要获奖成果和优秀设计案例成果。包括全国十届美展11项。其他主要全国性艺术设计竞赛获奖80项、省级2项,并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家级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各1个。作为第一批中国区成员参加了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和媒体院校联盟)和DESIS(可持续设计与社会创新)等国际学术组织。2005年,《跨学科合作,全面提高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第三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我在面临即将退休的情况下,将主要活动精力转向社会合作。2000年,协助无锡市科技局举办以“新世纪、新技术、新生活、新设计”为主题的“无锡工业设计周”活动。后来发展成为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无锡市人民政府、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承办的“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大型活动,并举办“太湖奖”设计大赛,一直延续至今。2003年,又协助政府建立我国首个国家级工业设计园——“中国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这也为学院开展学术报告、国际交流、设计竞赛、设计展示、设计合作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面向未来,实现设计教育全新转型

我是2004年退休的,由于还有部分研究生没有毕业,实际上2005年才离开学校,到其他学校兼任教学工作。但是仍然关心设计学院的发展情况,并利用自己参与“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工作的机会配合学校的一些活动。
2012年,辛向阳教授成为学院第四任院长。
连续五届“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是作为国际设计博览会的组成部分举行的。这些会议结合设计教育领域突出的问题及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经济、科技影响下产生的变化,邀请了二十多个国家近百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和与会者分享最为前沿的学科动态。探讨设计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一系列会议从现象展开、问题提出、路径设计到框架构建,紧密围绕“设计教育再设计”的主线进展。辛向阳教授希望以“大设计”为理念发起学院新一轮以“整合创新”为导向的设计教育改革。
2013年6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毕业设计展在“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上展出,受到众多设计院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展会上新修订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本科课程拟修手册》(全彩本)及相关资料也受到参观者的青睐。几年来。辛老师在整合创新设计实验班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其进展和经验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段时间国际影响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015年12月,经批准自主调整增列为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进入十三五,张凌浩教授担任第五任院长。他是设计学院自己培养的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大家对他寄予厚望。他上任伊始连续三次举办了“为转型而设计”的国际会议,谋求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全新转型,并以此为新契机。以全球性的问题挑战与产业趋势为引领,推动研究型教学与有使命感的主动学习。近期已经获批成立国内设计学唯一的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中国轻工业唯一的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取得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重要突破。
2018年,《适应未来转型,以整合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第四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国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以来连续四次获得围家教学成果奖,表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一直在改革、奋斗、前进的路上。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

一个甲子,设计学院已经由一棵小苗长成一棵大树。几个小助教支撑起来的设计专业。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不仅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全日制本科设计教育的改革先锋和示范基地,主要专业都已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而且也成为具有“设计学”一级博士点、“设计学”和“美术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工业设计工程”和“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型硕士点,并向国际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一流学科。学院与国际著名设计院校和设计企业在教学和研究方面保持着常态性的教学和科研合作。成为参与国际交流和竞赛最活跃的国内院校之一。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全球及亚洲设计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的毕业生视野宽广、知识全面、富有创新能力和实干精神,历来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涌现出一大批中国设计教育界、产业界的领军人才,设计与创意产业的先锋力量。外界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是设计界的黄埔军校,并不为过。辉煌历史只能代表过去,后来者还得继续谱写新的篇章。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是在开放性办学中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设计思想、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也是在紧密联系国内设计实践的实干中不断总结经验成熟起来的。随着我国的迅速崛起和大国担当。我们在设计领域必将肩负起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全球视野下,挖掘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中国智慧,输入设计的中国思考和中国经验,为未来的设计发展和设计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图文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