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2025年考研 还有 0000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

[复制链接]
查看: 2294|回复: 0

1412

主题

1475

帖子

353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0 10: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召唤结构在意识鉴赏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 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2.艺术作品的情节?由哪几部分组成?
情节是叙事性艺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有机连接与组合,是生活中矛盾斗争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所以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在一些大型作品中,有的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序幕是故事发生前对故事的因由、背景、人物关系或作者意图作简要交代。开端是故事发生的起点,矛盾冲突的开始,一般以主要人物的出场为标志。发展是矛盾冲突的逐渐激化,是故事的演化进程,它是情节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高潮是矛盾冲突的白热化,故事发展到顶点,原有的平衡再难以维系下去。结局是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故事的收场。尾声是故事结束后对人物事件发展的补充交代,或给读者、观众留下回味深思的余韵。,

3.试比较艺术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典型与意境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酌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
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与意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4.简述表现发生说。
表现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与交流的需要,故此说又称“情感表现说”或“心灵表现说”。这种说法曾受到西方许多文艺家和心理学家的拥戴。如托尔斯泰主张“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厨川白村把文艺看做“苦闷的象征”等。影响较大的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艺术只不过是人的心理变化的表现,把文艺的起源归根于人的潜意识活动,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变相满足,是一种“白日梦”。
持这类观点的还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和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特别是抒情的表现。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表现情感。因此,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像和情感的表现。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 术晶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这些说法虽然强调丁人的主体意识、主观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割断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排斥了理性因素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也是片面的。 ·

5.试述书法艺术的特征
(1)线条与组合。
书法是以线条的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 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人的审美情操。
书法用的毛笔用兽毛制成,有软毫、硬毫和兼毫诸种,它们能够表现出粗细、浓淡、虚实、方圆、厚薄、刚柔等种种线条。书写在吸水性渗化性很强的宣纸上,能够创造出晕化的趣味和墨色的美感,从而具有图画的美,使书法艺术更韵味无穷。
书法的组合包括结构与章法两种。书法的“结构”。包括字的结构,以及每个字的大小、疏密、斜正等。书法的“章法”,是指作品的总体布局,即整幅字从总体上看应当错综变化、疏密相问、具有节奏和气势,从而体现出整幅作品内在的神韵。
(2)具象与抽象相统一。
中国历史上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汉文字确实是从象形起源的。因此。不仅爷法文字的点画具有形象性,而且文字的字形结构也具有形象性的特征。这使书法带有一定的具象性。但实际上书法中的具象又不同于绘画中的具象,即使是象形字,也早巳脱离·了事物的具体形象。书法主要是以线条点画为艺术语言,只能抽象地表现出书法家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的美,
(3)情感性与象征性,
书法艺术,历来被人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乐章”。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它最适宜表露主观意念、情趣、感受和理想,带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建构了一个性灵世界。 书法又常常富于象征性。
俗话说:“书如其人”,书法艺术往往凝聚着笔者的心力和精神,反映出作者的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趣,诱发出一种独特的神韵气势和风格。成为书法家人格、品性的象征。

6.艺术创作要经历那几个阶段?
艺术创作过程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的。其具体内容是:
(1)艺术积累阶段。
大体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三部分。
1材料储备。艺术创作的基础是生活素材和情感的积累。艺术家只有搜集到大量生活的原始材料,
才可能在此基础上选择题材、提炼主题、进行创作。所以每个艺术家创作的第一步无不从积累生活素材开始。
2艺术发现。有了一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艺术家的目光会更加敏锐,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异常活跃,这时就会有更多的艺术发现。使艺术家有所激动,有所思考,并产生将所发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这就启动了创作欲望(或创造冲动)。
3创作欲望。所谓创作欲望,是在艺术发现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推动构思并进一步付诸艺术表现的心理要求和情感冲动。艺术感受愈真切,艺术发现愈深入,创作欲望也就愈强烈。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1构思的方式及运作;
艺术构思是一项艰苦、复杂和充满创造性的精神性劳动。为完成艺术构思的任务,艺术家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将浩如烟海、错综复杂的生活材料重新组合,并使之形成新的、具有丰富内捅的艺术意象。艺术构思的方式是复杂和多样的,但一般常见的是以下4种方式。
A.综合,是创造主体进行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B.·变形,是指艺术家在构思中以一定的审美原则为指导,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像和创造能力,对客观对象做较大的改动和重建,甚至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手法创造艺术意象的方法。
C。移情,是指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外化,融人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之中,并生成新的审美情思的心理活动。
2意蕴的凝结。’
艺术意蕴是指艺术形象里所蕴含的美学意味,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玄思或美学意境。
(3)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转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表现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1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
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艺术内涵的深化。
A.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
B.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
C.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获得提升。
D.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7.艺术意象?意识构思中的意象同艺术作品中的意象有何区别和联系?
艺术意象这个概念在习惯上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指“意中之象”,即艺术学在艺术构思当中,出现于心中而尚未表现出来的形象。它属于作者意识中的“象”,还没有物化为可视可闻的感性形象。艺术意象的另一种解释为“寓意于象”。即指艺术作品中寄寓着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它是已经通过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这种意象由意与象两部分统一构成,所谓“意”,指人的意志、思想,情绪、理想、旨趣等,是包容着理智和情感的一种复合性心理构成。所谓“象”,即指客观的、具体的、感性的物象。当然,上述两种意象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并有密切联系的。因为艺术家构思中的意象最终总要物化为艺术作品申可感的意象,丽艺术作品中的“寓意之象”,其实仍是艺术家构思的产物,归根结蒂他仍都是艺术家主观情思同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

8.艺术批评的功能
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批评够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色,揭示其审美意,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封充分释放。
(2)对艺术创作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予以积极的推进。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帮助艺术家更深刻地认识艺术规律,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所以贺拉斯把艺术批评比之为“磨刀石”,它虽不能直接切割东西,却可以使刀更锋利,使艺术创作更成熟。
(3)对艺术鉴赏而言,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艺术鉴赏是一方个人的审美天地。然而,与艺术作品之间深层审美沟通的建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艺术批评却可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开掘出来。艺术批评的理性深度可似为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带来宝贵的启示和实际的帮助。

9.雕塑艺术的特征
(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
在所有造型艺术中,物质材料对审美效应制约最大的是雕塑和建筑,不同的物质材料,对于雕塑晶的外观、气质、风格等均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玉石、大理石、象牙、青铜、泥土等,其本身就蕴含着不同的审美意味。此外,技艺对于雕塑艺术也有重要作用,除了艺术创作所需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构思外,技巧性、制作性对雕塑也必不可缺,雕塑创作本身·就带有某种艺术制作的味道,雕塑家掌握的刀工,手法、技巧都对雕塑艺术的成败高低至关重要。
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一般说,雕塑的题材大多较单纯。雕塑以实体性的形体为艺术语言,这使它在题材上受到很大 限制。这决定了雕塑的造型必须追求单纯明朗,必须舍弃生活现象中大量的偶然细节,选择那些最有概括性和最富表现力的:瞬间形体动作与表情来塑造静止而单纯的形象。然而,雕塑艺术的长处正在于把表现的单纯性同精神的内在性有机结合起来。雕塑所表现的内在的灵魂,所表现的情感、气韵、神采和精神,不能由外部注入,只能在形体的塑造中“自内向外”辐射。

10.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是科学技术对艺术发展所产生的积板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许多术形式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最明显莫过于电影。
科学不仅指技术,技术只是科学的操作、应用部分。科学更重要的是指科学思想;科学观念。 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对文艺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随着自然力的逐渐征服,人类将以一种新的世界观看待宇宙和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一些文艺形式的衰败以至消亡,例如古代的神话史诗曾经耀人眼目,随着科学思想:的深入,今天已失去了他们重新产生的文艺土壤。与此同时科学思想·、观念又在不惭创造着、催进着新的文艺形式诞生。例如科幻文艺即为其中一种。



11.怎样理解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曾把艺术中的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他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把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这提法是正确的,它从典型人物的社会效应方面深剿地揭示了典型人物共性同个性的关系。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韵个性同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本质共性带有谣堂的普遍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二方面,由于典型人物个个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所以, 人们又会有“陌生”感。比如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沽上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侮挨打后僦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因头上长疮袍;葡忌讳入说“亮了”等等言行举止,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正是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和“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缺乏共性,容易变得离奇荒诞,沦人非理性主义泥坑。所以,二者必须巧妙结合,缺一不可。

12.在艺术鉴赏的流程中主要包括那些审美心理活动?
艺术鉴赏流程是艺术鉴赏活动的全面展开,是接受者由外及内由浅人深地感知、体验、理解艺术作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活跃着多种心理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1)直觉与感知。
接受者鉴赏艺术作品,最先接触到的是外在的形式美。对外在形式美的发现和掌握,主要是通过直觉与感知来实现的。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的直接迅捷的把握,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的浑然一体。审美感知,是审美主体调动相应的感觉器官对艺术作品实现感性掌握。审美感知主要是运用视觉和听觉。。审美感知不仅与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相联系,而且已经开始涉及到了艺术作品的内在审美意义。
(2)体验与想像。
体验与想像,是艺术鉴赏.流程的中心环节。审美体验,是接受者在直觉与感知的基础上,切身潜入艺术作品的规定情境,融进艺术作品的形象世界,同艺术作品交融为一的特殊心理状态。审美想像,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将原有记忆表象重新化合,以构成新的审美意象的积极心理活动。
(3)理解与创造。
审美理解,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意蕴、特色、意义、价值等的理性认知。它既包括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形象、情境的审美掌握和判断,也包括对作品的整体价值追追寻。 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再创造实际上贯穿于审美直觉、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像、审美理解等心理要素的积极活动之中。接受者的再创造,突出体现在对艺术作品形象体系的补充、完善、变异以及对艺术作品审美意蕴的丰富、引申、发展这两个层面。

13.艺术批评有那些功能?
(1)对艺术作品,艺术批评能够作出深人的分析和判断,指出其艺术特色,揭示其审美意蕴,评价其审美价值,使其审美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许多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了艺术批评独具慧眼的阐释与评价之后‘才受到接受者高度重视的。
(2)对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予以积极的推进。艺术批评是艺术传播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家总是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总是在已有创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而艺术批评则帮助其更深刻地认识艺术规律,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3)对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加以正确的引导。而艺术批评却可以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透视,将一般接受者容易忽略的艺术特色指点出来,将一般接受者难以达到的审美层面开掘出来。也就是说,艺术批评的理性深度,正可以为接受者的鉴赏活动带来宝贵的启示和实际的帮助。

14.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 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艺术作品的内部联系通过内部形式表现出来,包綦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碉形态皇藏为外薛形式,即表理,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类型体裁等。

15.艺术流派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几种?
(1)有组织、有纲领、有创作实践,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 ’
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常有一些艺术家为了宣扬自己的文艺主张,就寻找志同道合的艺友,自组艺术团体,积极创作,从而形成一种有组织、有纲领的艺术流派。例如。20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未来派。
(2)以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为核心,围绕着一批艺术家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艺术流派。
这类艺术流派的形成,往往因一个或几个有成就、有-威望的著名艺术家提出某种艺术主张. 从而引起其艺友、学生、后辈的赞赏和推祟,并在创作中有意学习模仿,形成一种比较相近的风格特色。
(3)由于艺术风格相似而被后人归结在一起的艺术流派。
这在文学流派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这种流振往往没有固定的组织和共同的纲领‘甚至没有确定的成员,主要是以作品风格为主。它们因在题材内容上、艺术形式上、作晶风貌上给人较多近皿的感觉和印象,
人们(大多是后人)就把它们归为一种类型、一个个流派。

16.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总是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因而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它既能促进艺术发展,也会阻碍艺术发展这一点上,与此同时,宗教又在一定程上阻碍誉艺术的发展,因为宗教总是要求艺术为宗教服务。 -宗教对艺术的影晌有两面性:其有害的一面是,它往往掩盖了文艺应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丽把虚幻的、歪曲酶内容作为文艺的对象,它会使人放弃对于现实美、真的追求。其有益影响是,在宗教未成为一种统治力量,未与政治结合时,文艺可借用宗教故事的形象性和想像力,以及宗教文艺的独特技巧手法拓展文艺家的创作思路,创作出一批别具二格的艺术珍品,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
艺术对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于艺术参与宗教活动,宣扬宗教思想,以及渲染宗教氛围等方面。许多宗教教义往往借助于文艺作为宣传媒介,不仅以语言文字形式流传,也以绘画、雕刻、塑像形式四处出现,这在古今中外无数教堂寺庙中处处可见。

17.艺术意境?有那些特点?
所谓艺术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意”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是情与理的结合;境,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
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在文艺的意境中,文艺家描绘的景物、事物是情感的载体,因而是情感化的景物、事物,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同时,文艺家表现感情时,又必须渗透、融化在景物和事物之中,也就是“化情思为景物”。意境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和“化情思为景物”二者的有机统一。
(2)虚实相生,象外有象。
虚与实是艺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晶我国倚统文艺最用的艺术手法。具有意境的文艺作品,艺术形象往往虚实结合,相互转化,以虚为实+姬实为枣:构一种虚虚实实,发人联想的艺术境界。所谓实境,是指文艺家运用文字、线条、色彩、声响吨动作、表等直接表
现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形象,它能为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认识和把握。所谓虚境,是指文作品借助实境的描绘间接地暗示象征而表现出来的形象。它不能直接由感官把握到,必须通过想才能感受到。意境的虚实结合的特征,给欣赏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想像的余地‘欣赏者可以在恕像联想中进一步补充、丰富作品酌整体意境。
(3)含蓄蕴藉,意蕴深厚。
我国古典文艺一向重视含蓄美,耐人咀嚼。这一特点在意境中体现最为突出,它是回避直抒胸臆,直白表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18.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的主体条件?
大致包括两方面,即文化修养和创造能力。
修养主要体现于下列几点: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
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候向决定着艺术家正确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机,影响着艺术作品酌格诓 与品位。艺术家只有具备正确而深刻的思想见解和审美倾向,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2)广博的知识。
艺术家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人类社会的各类紫科和知识都是相通的,艺术家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广泛;他们的作品就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艺术表现力。
(3)深邃的思想。
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也是思想家,他对人生和挫、会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精辟的见解、。能否具有深逢 的思想,是衡量一个艺术家修养与素质高下的重要尺度。
(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艺术家的感受、情感、思想,愿望、奉趣等主观因素士对艺术创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艺术创作需要激情和灵感,这些都同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密切相关。同时,也只有融人强烈情感的艺术形象
才可能打动接受者,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艺术家还须具有独立伪人格。艺术家的独立人格,是艺术家主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人格的高尚与卑下,直接影响到艺术创造的格调与作品的晶位。
审美创造力主要表现于下列几个方面;
(1)敏锐的感知力。
艺术家对生活中各类事物必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感受,他们要善于观察和捕捉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事物特征及情绪因素,从中发现生活与自然的内涵,作出对生活、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思考。
(2)丰富的想像能力。
艺术想像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心灵的自由。 想像力的丰富与贫乏,是艺术家艺术才华高低的标志。
(3)精湛的艺术技能。 ·
艺术家必须具备专门的艺术技能,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创作技巧,熟练运用这门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才能创造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

19.审美想象的特征?它在艺术创造中有何作用?
审美想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想像总是在一定程度上离开现实,但又总是植根于客观现实,并且总是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现实的表象进行活动。
(2)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往往能够创造出过去没有直接感知过的对象,甚至创造新的形象。
(3)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即要合乎基本的生活真实和情感真实,让人觉 得合情合理,具有可信性、真实感。 审美想像在艺术创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想像力是否丰富,直接影响到艺术家的创造力: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创造。所以,黑格尔认为,艺术创造“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像”。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的是想像。”

20.艺术作品的结构?由那些部分组成?
结构是指艺术作品的内部构造和组织形式,它使作品构成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结构主要由剪裁、布局和衔接三部分组成。
剪裁是指对于素材的选取和详略的安排。即根据作品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旷部分,并由此决定它的详略多寡。剪裁要求艺术家必须果断地删削一切次要的、繁琐的细节,而抓 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予以强化。这对于一些篇幅较小、内容集中的艺术作品来说尤为重要。
布局是对于艺术作品各个部分的通盘考虑,既有全局性的整体安排,也有局部性的具体构想比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何处顺叙、何处倒叙、矛盾高潮安插何处等,都要有一个预先的规划,做势心中有数。布局在造型艺术中尤为重要。
衔接晃指部分和部分之间的有序连接、巧妙安排。衔接恰当,可以给人流畅自如、水到渠成的恼悦感,衔接巧妙,则能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感。衔接的重要性在戏剧、电影中表现最为突出。
21.艺术批评同艺术鉴赏有何联系和不同?
两者的联系在于;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都属于广义的艺术接受。艺术鉴赏构成着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
是对艺术鉴赏审美感受 的条理化和提炼、升华。任何脱离了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都必然是空洞的。两者的不同在于,(1)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艺术鉴赏则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2)艺术批评主要是调动理性,
对艺太 现象进行严密的分析、研究、推理、思考,艺术鉴赏则主要是依靠直觉、感知、体验、想像、情感等审美
心理要素,丰富艺术作品的形象体系,拓展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3)艺术批评要求客观,排除个人芝恶,艺术鉴常则允许接受者的主观偏爱。(4)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作出科学的评判,艺术鉴赏的目的则是生成审美效应,获得审美感受。(5)此外,艺术批评的对象比较广泛,以艺术作品为主,同时还包括其他艺术现象,如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接受者的艺术鉴赏实践、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艺术鉴赏的对象则比较单一,就是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

22.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直接,它往往关系到艺术的广衰成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在艺术与经济之间是最重要的中介。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倾向,对政治施加影响。

23.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建筑艺术除了实用性同审美性相统一这个主要特征外,一般还具有三大特征:
(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建筑的美主要从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建筑的造型本身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形状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体和局部、个体和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各种建筑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所以
有人把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
(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
建筑艺术虽以个体形式出现,但它同周围环境实际上是分不开的。而它同环境的谐调往往体现出人的意志,品格,成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在所有艺术中,建筑艺术最具有稳定性、长久性,一旦建成往往可以保存千年(如埃及的金字塔、我国的长城)。建筑又以它那巨大的体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分外引人注目。正因此,建筑不但要注重自身的完美,
还需注意它同周围环境谐调,,构成一种建筑群体的整体美。
(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建筑艺术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一种宽泛、笼统的象征性。
建筑艺术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一些以观赏为主的政治性建筑和宗教性建筑之中。例如古今中外统治阶级所建的宫殿、会堂之类;大多曲折地反映出统治阶级的意志、权势和气派,其规模、形式、结构大多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北京的故宫,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

24.艺术风格?有何特点?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显现出的相对稳定的
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艺术风格的基本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独创与继承。
风格最突出的表现是它的独创新颖。艺术贵于创新,风格则必须创新,必须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它要让欣赏者通过作品能够准确地辨别出它的作者,而决不与其他作者相混淆。左拉在赞扬都德小说时曾说;“把他的作品放在许多作家的作品里,我们也能认出哪一页是他的,因为他的文章有自己的生命。”当然,独创的前提是继承。合理的继承、吸收,再加上自己独到的体验感受,富于个性的表现传达,才形成了艺术家的独创性。
(2)稳定与渐变。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整体特色,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风格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地持续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风格一经形成,就永远停止在一种特色上,成为一种固定的标志。在风格的相对稳定中,还会有变化、有发展。因为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艺术家的主体方面因素与客观社会的条件都不是静止的,都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有所改变,艺术家的创造意识也会促使他不断求新、求异,这些必然会影响到风格的变化。
(3)多样与统一。
风格还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一个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往往有一个发展、成熟、定型的过程,而且随着时代生活、个人经历、题材内容、创作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写出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当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同统一性并不矛盾。因为,一般说来,优秀艺术家尽管可以写出多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中必然有一种主要的、足以标志他艺术特色的风格贯穿始终,无论从创作的量和质来说都占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即使在同一艺术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中,细细品味,仍不难发现还有那种主要风格的韵味、神采蕴含其中,
这就是艺术家的主导风格。
作为一种信仰载体的宗教建筑,其内含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
建筑艺术除了包含某种象征意义外,还可以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是通过建筑风格的特色来实现的。

25.怎样理解艺术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不是绝对的。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有时艺术发展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与艺术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曾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段话指出了两种不平衡:
(1)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不平衡。
(2)艺术的繁荣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
上述两种不平衡情况都说明文艺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文艺除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外,还要受到政治、哲学、宗教、道德以及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互相影响。此外,文艺还有它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文艺的发展实际上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26.艺术思潮?它同艺术流派的关系如何 ?
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
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同艺术流派有着较密切的联系。有时,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往往同时出现,相辅相成、彼此影响。艺术思潮可以促进艺术流派的产生,而艺术流派又可推动艺术思潮的前进。
然而,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有时又并不同步产生,二者并无必然联系,他们各有自己的独立性。艺术流派侧重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区分,艺术思潮侧重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把握,往往覆盖了多个艺术门类,涉及的范围广泛。有时,艺术思潮中并无艺术流派出现,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艺术思潮同艺术流派形成的条件有所不同,前者更倚重社会思潮和理论力量,而后者更注重于艺术家创作实践;并同艺术风格的关联更为密切。

27.芭蕾舞的表演特点?
“古典芭蕾舞有一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更是将芭蕾舞与其他舞蹈品种明显地区分开来。芭蕾舞动作要求规范化,尤其注意稳定性和外开性。稳定性就是要求演员在舞蹈中保持重心,着地的支撑腿要稳定地承受住全身的重量,在急速旋转和托举人物时都要保持稳定。外开性是指演员必须通过长年的艰苦训练,使自己的双腿从胯部到脚尖往外打开,与双肩成平行线。正是由于芭蕾舞独特的脚尖技巧,以及稳定性与外开性的程式化动作,使芭蕾具有了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芭蕾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正是在这种艺术形式中显现出来的。
在训练理论方面,有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之分。在表演上有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之分。古典芭蕾强调程式、规范,要求女子穿透明的芭蕾短裙和脚尖鞋,男子穿芭蕾紧身裤,其基本风格是娴熟、典雅。《天鹅湖》是古典芭蕾中最有代表性的不朽之作。现代芭蕾则强调表现一种思想或激情,其显著特点是抽象、无规则,也穿脚尖鞋,并以古典芭舞动作为基础,但不如古典芭蕾那么典雅、端庄,动作大多开放、多变,长于表达强烈情感和情绪波动。

28.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通过其审美的表现,对道德观念进行评价,从而对道德观念产生影响。道德影响艺术。 其次,艺术家的道德观对艺术创作也有重大影响。艺术对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的改变有一定的作用。

29.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首先是一种审美享受,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在艺术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欣赏者并非仅仅是消极地反应、接受;而是在积极地参与、投入,在从事着能动的艺术再创造。所谓“再创造”,是相对于文艺家的艺术创造而言的。倘说艺术家从事的是“一度创造”,那么,欣赏者进行的便是“二度创造”。欣赏者在与艺术作品的审美沟通交流之中,受到艺术作品蛇诱发,投入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系统加以复现、填补、扩充,对艺术作品的情意内蕴加以拓展、发挥,从而使艺术作品实现一次新的完成.这就是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再创造还有一层含义是从接受美学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只有通过艺术欣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其次,艺术作品又荐是处于开放状态的。并非绝对封闭,其艺术结构中组合着大量的未定点和艺术空白,即所谓“召唤结构”,等待接受者去加以填补充实,由接受者通过再创造来加以重建。

30.典型人物、主要特点
典型人物是指那种既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某些本质特征、或能揭示某种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高度概括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1)典型人物的高度概括的共性。
主要有两种:
1阶级性。有一类典型人物主要是作为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代表而出现,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某种阶级特征。
2社会性。有些典型人物的共性主要是体现了社会生活中某种本质特征,往往成为某种品德、理想的象征。
(2)典型人物的鲜明突出的个性。
1独特性。要写出个性中与众不同、不可重复的特征,即使是同种类型也要区分出他们的细微差别。
2鲜明性。个性应当是强烈的、突出的,甚至带有一定夸张意味,从而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在丰富复杂的性格当中还应有一种主导性格贯串始终。
3丰满性。优秀的典型人物大多是性格丰富、复杂、充满矛盾、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化形象。
上述典型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体现于人物的每一盲行举止之中。
(3)典型人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由于典型人物揭示了人性与人生受制于社会历史的规律,是通过个性鲜明的具体形象把这种共性、规律显示出来,它凝注了艺术家杰出创造的心血,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从而使人们在典型人物身上可以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31.期待视野?它在艺术鉴赏中有何作用?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 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 层次是相对应的。
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者的巧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32.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故而人们常把它们称之为小说的 三要素。
1  入微细致、全方位的人物刻画。
小说艺术的核心是创造出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具有得天独厚的长处,故而与 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更能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还可以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是小说比起其他艺术来独到的便捷之处,既可用人物自身的心理独白,也可以以叙述者身份来细致分析人物心理。
(2)丰富、完整的情节描述。
小说从早期开始就很重视故事情节,并以此吸引读者。小说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是展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因此情节是小说的重要因素之一。
(3)具体、真切的环境描写。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场所、行动的条件、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存在依据。人物的行动,包括心理活动,也是具体的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的人物活动与故事的来龙去脉,总要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与场景之中。人物的典型化、情节的合理性,都只有放置到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确立。而且,具体细致的环境描写还可以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性格,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33.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它是诸多要素的总和,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作为艺术作品内容的人类生活,是主客观的统一。它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又不同于实际的客体世界本身,而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愿望、意志、观点,在个人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对生活加以选择、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所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美学思想,遵循美的规律对自然、社会加工创造的结果,既具有客体性,又具有主体色彩,是主客体的融合。

34.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1)动作与姿态。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人体的动作姿态是舞蹈艺术的最基本的元素。舞蹈又是以人的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的。人的形体动作就是舞蹈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舞蹈的人的形体动作和造型姿态,处处表现出美的韵律,具有鲜明的形式美特点。 ·
(2)抒情与表现。
舞蹈长于抒情,有着最强烈酌表情性。表情性是表演艺术共有的本质属性。舞蹈同音乐一样,都不擅长于描绘外界客观的景物、、叙述事件的变化,却擅长于传达人的细微复杂的内心活动。不过,舞蹈只能靠演员的动作、姿态和表情,就很难反映自身之外的外界事物,这就造成了舞蹈拙于叙事而长于抒情的特点。
(3)节奏与韵律。
舞蹈有着强烈的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组织舞蹈动作的基础,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节奏的存在使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舞蹈形象无一不是充满情感韵律的动态形象。是一种“活跃的力的形象”节奏同羡律的统一,使舞蹈动作既有外在的形式美又充满内在的韵味,给人以兴味无穷伪美感享受。

35.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1)形象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形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生产的产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感性存在。每个艺术形象都是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
但是形象创造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二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艺术形象中必然能有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而这些正是艺术家长期理性思考的结果。所以透过艺术形象的表层,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深邃的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力。
(2)情感与认识的统一。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二是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撼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
艺术家的情感往往通过艺术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艺术家反映生活、描绘艺术形象,是凝聚着他的思想情感、爱憎褒贬,渗透着他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
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 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识。只是这种理性的认识有时潜伏在艺术家心灵深处,屑于不自觉的流露 而已。
(3)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三是审美性。审美性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
审美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是美的创造的结果。它不仅以情动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不过,艺术仍屑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归根结蒂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掌握的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艺术并不是哲学、政治、道德或科学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于它们的一种审美反映。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任何其他文化现象都不能比拟的。政治集中于阶级之间的关系,哲学集中于思。

36.艺术作品的主题?它的表现有何特点?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贯串于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和灵魂,是作品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如果说题材还有一定的客观性、笼统性,同一题材可表现不同的主题,那么,主题则具有明确性、集中性。
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主题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主题是通过艺术形象自然流露出来的。但在有些艺术晶中,也可以通过作者的提示明确点出,例如,中国传统的写意画上的题词,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齐白石在抗日时期所画的螃蟹,题上“看尔横行到几时”,指出了这幅画的抗日主题。在音乐作品中,主题同音乐形象又往往合一,交响曲中有所谓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等。,都由某一特定旋律来承担,所以在音乐中多主题的情况比较常见。

37.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
意象物化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这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艺术意象的物化,艺术家不把头脑中已经构思出来的艺术意象物化成艺术形象,也就谈不上艺术创造的最后完成。因此,当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了艺术意象以后,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就成为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任务了。

38.艺术语言?基本分那几种?
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简而言之,艺术语言是在艺术活动中使用的,是构成形象、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不过,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
按照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可将艺术语言分为纯艺术语言、综合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三大类。

39.艺术的游戏发生说。
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它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 ·
游戏说最早可追溯到康德。康德《判断力批判》把艺术同劳动进行了比较,认为艺术如同一种自由的游戏:“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 -
后来,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又补充说,游戏并非无目的的活动,幼小的动物和儿童的游戏,都是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准备。例如女孩子玩布娃娃就是为未来作母亲的准备。周此,游戏先于劳动,劳动只是游戏的产儿。 .·
以游戏说解释艺术的起源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原始艺术同游戏确有不少相通之处,它符合艺 术发展的唯物论观念和人类进化的过程。其次,它看到了审蓑活动的非实用功利性,在谷鲁斯那儿,还揭示了游戏、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区别,特别提出了艺术具有一种外在目的;即传达于他人的希望。
游戏说的失误在于它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游戏的起源,这不能说明人类的启然本能如何转化为理性的行为。游戏说没有看到游戏向审美活动转化的社会原因,特别是忽视了游戏与劳动的关系,犯了简单化和机械化的错误。说原始人的装饰和艺术活动都是因为精力过剩,与 实证材料也不相符合的。

40.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 ’
首先从戏剧作晶自身的容量来看,、它吸取了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中各种体裁的诸多元素,形成一种新的艺术体。它既含有语言艺术中的文学因素,又含有造型艺术中的各种因素,舞台上演员的某些静态姿势,则是活的雕塑。至于表演艺术的要素则在戏剧中处处皆是,音乐、舞蹈及演员的表演动作几乎贯穿始终, 其次,戏剧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其创作的全过程。
(2)表演性。
戏剧演员的表演是构成戏剧的基础。戏剧艺术的创造是一个复杂韵创作系统。我们不能否认剧作家、导演以及美术师、音乐师等的作用。然而,戏剧艺术最后的成功,它在观众中所产生的审美效应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演员。在所有艺术家中演员是核心,是关键,是综合艺术中的主导田露。剧本所构思的思想内涵,导演所提示的动作构想,最终都要靠演员的表演去体现,否则,前面的扣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 再者,演员在表演中决不仅仅是被动地按照剧本和导演提供的要求去模仿。优秀的演员,应当是在领会贯彻剧本和导演的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她)的才智、技巧和想像力,把剧本中的,智能”全部挖掘出来,进行独立的再创造。
(3)戏剧性。
戏剧的灵魂在于由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构成的戏剧性。戏剧性是戏剧艺术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戏剧性由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构成。动作是戏剧性的基本要求,它是戏剧反映生活,表现剧作家思想情感的载体。在希腊语中戏剧一词就是动作的意思。因此有人说过,“一出戏就是一个动作体系。”戏剧动作是一系列经过组织,能展示一个完整情境并预示未来发展的动作。一般分为形体动作与言语动作。形体动作是人物性格动机的外在举止行为。言语动作通常指台词(包括独白、潜台词)。优秀的台词能引起自身或对方相应的舞台动作。
41.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
(1)始终不脱离具体形象,具“象”和抽“象”同时进行。
抽象思维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时,一般都摒弃了感性的、具体的形象,运用抽象的概盒进行推理、论证,最后以抽象的公式、定理、原则等来反映客观世界。而形象思维则在思维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不舍弃具体的、感性的形象。例如,巴尔扎克构思和写作时,经常和笔下的人物争吵,使邻居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因而这个过程既包含着丰富的感受,又包含着深刻的理解;既包含着形象的具现,又包含着对本质的提取。这种寻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同时进行的过程,贯串于形象思维的始终。
(2)形象思维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抽象思维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严密的逻辑推理,不允许感情用事。形象思维则不然,形象思维约对象不是抽象的概念、数据而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形象思维’的目的是要创造出有真情实感的亏生生的艺术形象。“实感”同“真情”是分不开的,面对这一切,艺术家不可能超然物外地抱冷漠态室,而总是把启己的爱憎、褒贬、喜怒哀乐渗透于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欢乐、共忧愁。
(3)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功能。
形象思维过程中审美想像和联想是主要活动方式,艺术家会驰骋想像的翅膀,创造性地建构出 独具魅力的艺术意象和形象。由于想像的直接结果是创造出新的形象,所以,想像在艺术创造中具有重大作用,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想像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可以增添艺术的真实感。其次,想像在组织和补充生活素材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只有运用想像,艺术家才能把分散的零星的生活素材集中起来、概括起来,熔铸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再者,想像可以化虚为实,使抽象的虚幻的东西变为具象可感的形象。所以,形象思维中的想像,既同现实的实有形象相联系,又同艺术家色造的虚拟形象相联系,二者交相融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使艺术形象亦真亦幻,象外有象,产生瑰丽多姿的艺术画面。

42.审美想象哪两种?在艺术鉴赏中作用?
审美想像,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将原有记忆表象重新化合,以构成新妁审美意象的积极心理活动。审美想像有创造想像与再造想像之分。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展汗的是创造想像,接受者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发挥的则是再造想像。再造想像以艺术家的创造想像为前提,它基于艺术作品,是接受者由艺术作品所诱发,受审美情感推动,对自身原有的表象贮存改造加工,以复现作品艺术时空,丰富作品形象体系,拓宽鉴赏审美疆域的想像。艺术作品对接受者的再造想像起着诱发、引导、规定的作用。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际上正是一种再造想律的结果,尽管每个鉴赏者再造想像的结果不尽相同,但都不可能脱离莎翁原作中哈姆雷特的基本形象。

43.怎样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荆环境间典型人物的关系十分密切,总的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缺一不可的。
(1)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格,无不同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可以说,环境是人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根本条件。
(2)典型人物的行动和性格发展又对典型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典型环境主要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以人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环境。因此,典型人物往往成为典型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上可见,典型人物同典型性格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环境不典型,人物很难充分典型;反之,人物不典型,环境也不可能具有充分典型性。当然,具体到一部作品,其中人物的典型程度同环境的典型程度未必都相平衡,厚此薄彼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44.为什么说艺术作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再现与表现是艺术作品中内容所包含的两方面,二者往往兼容并存、有机统一。
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再现艺术是以再现社会生活、再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为主;表现艺术则以表现主观思想情感、表现理想愿望为主。
艺术创造离不开客观现实,也离不开主观情思,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思的统一。因此,在艺术作 品中,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在侧重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会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 别,各有所侧重。再现艺术是以再现社会生活为主,它同样需要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参与,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情趣。表现艺术以表现主观思想情感为主,这并不意味它抛弃客观现 实,只是纯粹的主观表现。其思想情感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生成,因此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 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45.艺术的分类原则和类别?
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 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旷依据,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理论家们又从其他各个角度对艺术进行过分类。要而言之可概括为四类: ’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进行分类,可以将艺术分为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等),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与时空综合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进行分类,可以将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 听觉艺术(音乐)、视听综合艺术(戏剧、电影)与想像艺术·(文学)。

46.艺术流派?它的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所谓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构成艺术流派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2 (1)思想倾向基本一致。这些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对人生,尤其是在政治观点、阶级立场、哲学思想及世界观等重大原则方面比较接近。
3  艺术观点的接近。它包括艺术家的创作主张、艺术趣味、审美见解、表现方法等几个方面,这是形成文艺流派的最重要条件。
4  艺术风格的相似以及艺术上的一定成就。艺术流派虽属于艺术家的结集,但必须以作品作为实力的后盾,这些作品应当风格近似,质量上乘,并得到社会的公认,产生出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流派风格。

47.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1)语言艺术是以一种抽象的文学符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必须通过读者的解读和想象,使文字符号转化为生活表象,才能在人的心灵的屏幕上呈现出具体的形象。文学形象的这一间接性,有利也有弊。不利之处在于缺乏形象的直接感染力。优点是它带有某种不确定性、模糊性,因而为读者增添了在创造的、想象的乐趣。
(2)反映生活的方阔性·。 ’
文学可以不受各种物质条件的限制(例如绘画要受纸张笔墨的限制,戏剧要受舞台表演伪跟制等),它只需要一张纸,一杆笔,便可以自由驰骋,任笔所纵,无所约束。所以,文学表现的题材内容最为宽广,天上人间,神仙鬼怪,历史传奇,秘闻佚事,无所不能。许多虚幻荒诞的景象,流动变化的时空,跨度巨大的事物,其他艺术所难以表达的,文学却可以纵横自如,随心所欲。 语言艺术的最大长处是可以深入于人的心灵深处,表现人的细微复杂的情感活动。可以采用种种手法如象征、暗示、比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把人类灵魂中最隐秘、复杂的情思表露出来。这是任何艺术难以企及的。
(3)表现思想情感的深刻性。
语言艺术的又一长处,是它可以表现巨大的思想深度。因而,文学可以采用多种劣式揭示出社会生活中蕴含的带有规律性的本质特征和思想意义。文学思想的深刻性、,同语言的功能也是分不开的。在刻画形象、营造意境的同时,既可渗入自己的情感倾向,还可以亲自出面发表自己的观点。文学的思想深度同文学反映生活的广阔性,也有密切关联。一般说,作品的尽想性同题材的丰富性往往成正比,一部史诗式的长篇巨著,既然可以包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能表达作者更多深刻的思想见解。

48.社会历史批评
是主要强调艺术现象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叶值、历史意义的艺术批评形态。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艺术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约社会原因,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相关。因此,社会历史批评在寸析具体的艺术现象时,不是将艺术现象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还原到社会历史的整体框架之中,勺图把握艺术作品中潜在的社会因素,揭示艺术现象得以形成的社会根源,并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匿对艺术现象作出评价。中国先秦时的孟子就提出过“知人论世”的观点,主张批评一部艺术作品,凸须联系艺术家,联系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状况。俄罗斯19世纪的进步批评家别林斯基和杜勃罗留技夫是社会历史批评的著名代表。他们紧扣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剖析艺术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约影响。如杜勃罗留波夫,就是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等戏剧作品置于俄罗斯封建专制制度 g6背景之下,揭示其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他认为《大雷雨》展示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称剧中的女主人公卡德琳娜为“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
社会历史批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孟子的“知人论世”说,《文心雕龙》中多次论述时代,社主对文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历史着眼的。这种批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介绍到我国看,几十年来,成为我国文艺批评的主要方法,重视文艺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关注文艺七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由此确定它的作品价值,几乎成了我们文艺批评的一种惯例。这种文艺批评方法对于发掘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无疑具有深入独到之处。但有时过分强调了历史时代与社会环境对文艺的影响,存在着忽视文艺审美规律的偏向。甚至流于庸俗社会学的批评,以政治取代艺术,以艺术之外的社会评判掩盖对作品自身的艺术分析。

49.静态与动态
造型艺术一般只适于描绘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形貌,其形象也只能在一定空间中以静态
的方式瞬时展示出来。造型艺术这种瞬间静止性的特点,使它具有稳定性和永固性,可使人们反复观赏、品鉴,并且获得极强的生命力,千百年保留下去流传久远,并成为时代变迁、发展的文化见证:但现实生活却是运动变化的活生生的长河。绘画描写现实、反映生活,就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瞬间把它固定下来,并且集中提炼这一瞬间的图景、画面来概括出前因后果,使这一具体的画面比现实原型的一瞬间更有典型性,使静止的运动的场景能表现出运动着的生活的行程,外部的面貌能展示内心的一切。为此,德国的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提出了造型艺术应当表现“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所谓“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即是使人通过造型艺术所表现的静止凝固的瞬间,能够联想到其此前此后发展演变的过程,并能透过形象表层发掘出其深层的内涵。美学家鲍列夫指出:“雕塑家只处理一个动作环节,但是这一环节包含前前后后的整个运动的痕迹。这就使雕塑具有动态的表现力。”米龙的《掷铁饼者》,抓住了掷铁饼前的那一瞬间身体的姿态,使人能见出那种力的爆发性。并由此想像出他此前此后的形体动作,以及他那全神凝注、全力以赴的精神状态:

50.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
即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三者之间是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的。它们其实都是以审美为基础,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认识功能、教育功能都要统一于审美功能之中,并通过审美功能得以实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寓教于乐”来概括说明。
“寓教于乐”,最早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出来的,“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以益处和乐趣,‘…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这提法是完全符合艺术的特征和规律的。艺术不同于科学的地方首先在于它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去打动欣赏者,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和想像,使他先得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和美感享受,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内容的熏陶和感染,获得真理的启示。倘若形象枯燥乏味,根本不能给人以美感,那么,再多的真理也成为干巴的教条,无人理睬,人们还不如去读科学理论著作了。所以,艺术的三种社会作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必须通过美感作用体现出来,即“寓教于乐”,才能真正达到艺术“以情感人”的目的。,“乐”是实现“教”的前提,有“教”无“乐”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特征,必然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泥坑。
然而,有“乐”无“教”也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深层要求,“乐”一旦失去了内含的思想意义,就会显得轻浮浅薄,甚至流于庸俗低级。因此,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来说,“乐”和“教”缺一不可,二者应当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艺术的社会使命。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作品,“乐”和“教”的侧重可能不同,比如山水诗、花鸟画。轻音乐、抒情舞蹈等同一些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戏剧、电影、,长篇巨著相比,前者“乐”多,后者“教”多,总体来看,它们仍然是“乐”与“教”的结合。

51.艺术与哲学
艺术与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规律。 ’”
哲学代表着人们对宇宙、社会的总体看法,是人看待世界的根本观点,在世界观中占据着高屋建瓴的地位。文艺创作不能不受世界观的制约,因而也必须受到哲学观点的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例如,李白喜欢道家,其诗充满了蔑视礼法、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杜甫钟情儒学,其诗被称为“每饭不忘君”之作;王维崇尚佛家,其诗则山水空明,万象澄寂,充溢出世之情i西方现代派文艺旨趣复杂,不管小说、诗歌,还是绘画、雕塑,都有着强烈的反传统倾向,非理性主义哲学泛滥则是现代派文艺兴盛的重要原因。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文艺思潮、创作倾向创作方法、风格流派等许多方面。 反过来,艺术也对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也可以传播特之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均是如此。

52、差异性与一致性
差异性与一致性是艺术鉴赏的基本特点之一。差异性与一致性辩证统一。
艺术鉴赏的差异性,是指不同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文艺作品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异性,根源于鉴赏者主体的个性差别,也同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别相关。
所谓时代差异,指不同时代的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倾向、鉴赏能力和价值观念。这是由于不同时代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时代风尚等差异而形成的。
所谓民族差异,是由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文化传统\Jb理习惯等差别形成的。同一件艺术晶,下同民族对它的欣赏喜爱程度常会有巨大差异。此外,阶级的审美差异也不可忽视,它是由鉴赏者妁阶级立场、思想观念、生活条件等不同而造成的。例如我国古代封建士大夫的鉴赏趣味同劳动人民的鉴赏趣味就大为不同。
不过,在这众多的审美差异中,最重要的是鉴赏者的审美个性的差别。每个具体的鉴赏者都拥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内心世界,独特的艺术趣味,独特的审美经验,这些因素综合体现于艺术鉴赏之中,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审美个性不同的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投入均下相同。因此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领悟也肯定不会相同。鲁迅曾说,看《红楼梦》这部作品:“单是命言,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艺术鉴赏的差异性,实际上是从审美再创造的性质派生出来的。艺术鉴赏充分尊重鉴赏者的个哇,主体在审美时,既是在鉴赏美的对象,也是在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鉴赏者在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投入自身的情感理想,发挥自身的想像领悟时,已经深深地将自己的个性印记烙在了文艺作品之妇了。
其实,差异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的鉴赏者之间。即使是同一位鉴赏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在不司的心境下,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其感受和领悟也会不同。
艺术鉴赏又有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不同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所形成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在基本方向上应该是趋于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其一致的程度是因时而寻,因人而异的。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由于历史条件、社会生活、心理习俗的相似在艺术鉴芎中会形成共同或相似的审美倾向、艺术趣味和价值观念,由此也导致在鉴赏的对象、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大体相似。这种一致性的存在其根源还在于人类的某些共同本性的存在,在于人类的生命共慈,在艺术领域中就集中体现为对美的共同追求。这是人类自觉自由本质的特殊延伸,是人类实现对自身情感世界终极关怀的最佳途径。
艺术鉴赏的一致性的形成,根本上是由艺术形象本身“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因为一部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已给鉴赏者划定了一个大致的框架,鉴赏者自始至终要受艺术形象“质”的制约,只能三艺术形象或意境所规定范围内去展开想像、联想和再创造,适当地延伸、扩大或缩小,却不能从根工上改变它质的规定性,另给它一种新的质。尽管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同’、心中出现,但他们毕竟都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罗密欧或李尔王。

53、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它是艺术家依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 、 ·
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意境。艺术形象的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个性与共性的统尸,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艺术形象首先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这是艺术形象最基本的特性。作为艺术形象,首先应是个别的、特殊的,应具备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能体现出一定范围的共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都是由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本质、规律,这种本质、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艺术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就应体现出事物的这种特性,在特殊中显现普遍,以个别表现一般,往往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是集个性与共性于一身的。
艺术形象还应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有具体可感性,它是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或以线条、色彩、形状、体态等作用于视觉;或以旋律、节奏、和声等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或以动态的画面和丰富的音响效果等的综合运用同时作用于人们的视听感官;即使是在想像中构成的文学形象,也具有可感性,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能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的真切感受。不过,艺术形象中还融合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体现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还有抽象思维的参与和作用。这些深层趵理性内容与具体的感性形式统一在一起,才使得艺术形象不仅表现现象、个别,也能反映普遍、一般,体现共性。
艺术形象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与情感的统一,即艺术形象还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艺术形象的共性特征和瑚性内容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和概括,思考和评价,这使得艺术形象必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艺术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的。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处处离不开情感因素。艺术创作不是冷静的分析、判断,而是动静的描摹、表现。艺术形象中渗透着艺术家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艺术形象原是客观的社会生活、自然景象,同作者主观的心灵,情感的融合,故而艺术形象中的情感一方面来自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本身,同时,又源自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投入和渗透。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往往把客观的景物、事物作为作者的感情的载体和表现,艺术形象既是客观事物的再现,也是艺术家特定情感的寄托:例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春天来了》充满着春天温馨的气息和欢悦的情绪,这是因为春天本身是美好的,令人欣喜的,同作曲家的愉快心情是完全一致的。于是,理性的内容溶化在情感蛉波浪中,情感与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艺术形象更具感染力。 ·

54.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与艺术教育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最早的美育实际上就是艺术教育,而且艺
术教育至今还是美育的核心,因为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历史,它最集中地体现着特定时代和特定种族人们的审美意识,以艺术为媒介最容易达到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由于艺术具有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等独特的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中的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对提高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也不能完全等同。艺术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艺术技巧的教育,并以培养人的艺术感受力与创造力为主。审美教育却不一定涉及艺术技巧的培养,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培养也是为主体形成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建康人格服务的。艺术教育以艺术作品为教育手段,而审美教育除艺术作品之外,还以广泛的审美活动为教育手段。所以,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教育。把单纯艺术技巧的训练等同于艺术教育或美育的观点,对于美育的开展是有干扰作用的。

55.艺术风格
所谓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芦
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艺术作品中的集中表现,它是从艺术家的一系列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体现出来的。风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整体特色,它体现在题材、主题、艺术形象、艺术语言乃至创作方法等诸多方面,并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由此形成一种持续而相对稳定的艺术特色。它显示着艺术家的独创性,也标志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趋于成熟。-般来说,艺术风格主要指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广义上还可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行风格等。
艺术风格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与艺术家个人情况有直接关系,又与他所生活的客观:上会条件密切相关。艺术家自身的思想倾向、生活经历、个性气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艺术才能,亏他所生活的特定历史条件、时代特色、社会状况;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都会从下同角度对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影响制约作用。其中艺术家的个性气质占据着重要位置,即刘勰提 2的艺术家的“才”(才华)、气(气质)、学(学识)、习(习染)这四种个体因素。它直接影响着艺术家的刨作个性,成为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艺术家人格的体现,所以,去国布封则提出了著名的观点“风格即人”。

56、审美期待
所谓审美期待,即作为主体的接受者在艺术鉴赏之前或之中,基于以往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而形成的÷对艺术作品种类钵裁、形式风格、形象体系、情意内蕴等的一种期待心态;
审美期待是接受者进行艺术鉴赏的心理前提。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之前,内,b世界并非是一十空白,实际上对艺术作品由外及内的大致面貌都有一定的预期设想。以往酌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使接受者对艺术作品早巳产生着推测性的审美期待。这种审美期待,影响着接受者与艺术作品约交融互动,影响着再创造的积极发挥,影响着艺术鉴赏的现实展开。 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 ·
“期待视野”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在的社会背景、时代氛围、文化传统、民束精神、风俗习惯等因素,也包括内在的人生态度、心理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然而,对“期待视野”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则是接受者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十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必然受到“期待视野”的限定。
期待视野可分为三种:即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文体期待指接受者对艺术作品门类特征,体裁特点及其艺术语言、结构形式等方面特性,的期待青向。意象期待指接受者对艺术作品形象系统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指接受者寸艺术作品所包孕的情感思绪、人生哲理等审美意蕴鉴赏者期待视野的高低与宽广程度;同艺术鉴芎的效应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期待视野越高越广,就要求艺术鉴赏的对象越加完美深亥1j,同时,也亨易产生良好的鉴赏效果。

57.艺术活动
根据艺术括动的发展及其当代状况,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4个要素或环节叼成,即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
(1)客体世界。
客体世界是指艺术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现实世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主艺术创造的主要来源。
无论何种艺术、哪类题材的作品,它们都是客观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都是社兰生活或直接;或间接、或鲜明、或曲折的反映。
(2)艺术创作与制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方式所进行的从百美意象到艺术作品的艺术创造过程。
艺术制作指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艺术制作活动。艺术制作体现为以物质控制作为主、以精神性创造为辅的特点。在当代艺术活动发展中,艺术制作显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3)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指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它是艺术活动四要素中的核心,各种艺术活动的基础,离开了艺术作品,一切艺术活动都失去意义。
(4)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传播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按照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的接受者是艺术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一切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接受者去欣赏、评判,它是艺术活动的终极环节。同时,又将对下+轮艺术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接受者的信息反馈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依据。

58、灵感
灵感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是在一
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灵感的特点,大体有三方面:
(1)突发性、易逝性。
灵感的到来,大多不期而至,出乎意料,来去倏忽,踪影难觅。古人云“惚恍而来,不思而至”,“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它不择时空环境,也不由人选择,或因一物一事触发而生,或夜梦诱导而发,或来自冥思苦想之际,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恰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它的形成是非自觉的、偶然的,不为人意志所左右的,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因而它又有短暂性,易逝性。它来的快,去的也快,犹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若不及时捕捉瞬间的机遇,就会从此消失,故古人把捕捉灵感比作抓逃犯:“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2)超常性。
从灵感出现后的精神状况来看,它具有专注敏捷,亢奋紧张的特点。这时,作家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他忘却了身外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于创作之中,情绪高昂紧张,精神专拄充沛,想像敏捷广阔,如痴如醉,忘乎所以,仿佛进人一种超常的“迷狂”状态,西方诗人称之为“可爱的疯癫”。这时,艺术家的各种知识,记忆,思想片断被集中而构成有机联系,创作经验、技巧和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人物形象、事件场面顺理成章地纷至沓来,构思中阻塞长久的难题,会瞬间顿悟,迎刃而解。正像郭沫若就寝前伏在枕上一气呵成,写完《凤凰涅檠》;伏在地面上拥抱大地,写下《地球,我的母亲》。从灵感的发生与状态看,似乎是人的无意识冲动;但就灵感内容看,它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共同涌流。
(3)独创性。
灵感的功能效应是超常独特,富于创造的。灵感思维的运动,往往打破常规思维的格局,具有一种特殊的发现功能和表现功能,使艺术家在创作上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奇妙不凡的构思.出神人化的描写,隽永闪光的语言,“宛若神助”,最终结晶为新颖独创的艺术作品。可以说,灵感是艺术创作独创性的催化剂。灵感对创造性活动有巨大的作用,对艺术创作尤为重要,其作用大致有三个方面:
1开启思路。
灵感能使艺术家创作时茅塞顿开、艺思如潮,出现一种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创作心态。一些困扰艺术家久难解决的疑题和卡住艺思的关节常常因此迎刃而解,大大提高创作效率。
2激发才情。
灵感令艺术家在创作中全神专注,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常可调动起艺术家的全部才智、情思,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创作出满意之作来。
3独创新境。
灵感的出现是艺术家审美,b理和意识的爆发,往往伴随有独特的情思、意象和发现,因而带来殃特的艺术表现,产生新颖独创的作品。
总之,灵感是一种超常的特异思维,情绪的紧张度、精力的专注度、思维的敏捷度、思想的自由室、个人心理的独特性等,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通常的心理定势和传统格局被冲破,这正是艺术创造最佳的心理条件,也是产生优秀作品必不可少的契机。

59.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
(1)运动的画面
影视是一种动态艺术,它需依靠时间的流动而不断变换空间。它最富于动作性和场面性,是视象性很强的艺术。所谓视象性,就是电影以活动的、相互衔接的镜头画面形象作为基本表现手段,主要诉诸观众的视觉,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指出:“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电影的年在是由于画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由于电影的视觉特性绝对要比电影作为思想或文学容器的性质更为重要。”在电影的早期,无声电影阶段,视象是电影表现的惟一手段,被称为“活动”的画片;有声电影出现后,电影虽属视听艺术,但视觉形象仍然远比听觉形象来得重要。影视主要依靠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景物细节等来叙述情节故事,语言对话则处于从属位置。一般说,影视中话语应当尽量简练,凡是视象画面足以交待明白的内容,语言只会成为累赘。尤其在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情感的时候,一个眼神的特写,一段抒情的画外音乐,常常胜过于千言万语。这是影视与戏剧不大相同的地方。 、 ”
所以,以动的视觉形象来展现故事,依靠运动的画面构成艺术语言,即“蒙太奇”,是影视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2)重组的时空
影视艺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时空跨度极其巨大的社会生活和复杂情节,就必须采用种种手段来重组新的银幕时空。由于影视使用蒙太奇语言与剪辑技术,使得运动着的画面随时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的界限,进行重新组合,创造一种时空交叉对应效果。只要影片内容表现的需要,天南地北、古往今来、白昼黑夜……都可以在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形成了全新的时空现象,也有人称之为“电影新时空”。
影视时空的重组主要依靠蒙太奇的多样手法。如平行蒙太奇运用平行发展的手法,把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场合的事件连接起来,交替地出现在银幕上,使剧情发展显得紧凑有力。对比蒙太奇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或事件紧接在一起,造成强烈的对比。交叉蒙太奇能造成紧张的节奏。此外还有象征蒙太奇、复现蒙太奇等等。这样就使蒙太奇语言格外丰富,使电影拥有再现一切运动形式中的现实世界的巨大能力。
(3)心理的真实
在各门艺术中,影视对于真实性的要求是最高的。它不像戏剧可以有虚拟性、间离性和夸张化的表演,影视要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在观众眼前i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简直达到了如同照相可以纤毫毕露的程度,具有直接诉诸人的视听器官的直觉逼真性。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摄影机能客观地记录它视野中的一切视觉存在,故而影视形象最接近客观现实的自然形态。特别是声音和色彩的渗入,丰富了影视的逼真性。而运用最新技术手段的立
体声电影、立体电影和全景电影的产生,电脑技术的介入,更把观众带人广阔的立体境界之中,给人以高度直觉的逼真感和视觉冲击力。
当然,逼真性并不是影视的目的,影视的逼真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它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和超越,达到内在真实和外形逼真的统一。这其中有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的渗入,是对现实的某种装饰和诗化。而且,影视的逼真是以艺术的假定性为前提的。影视时空、音响、画面的一切逼真感,都是用丰富的技术手段以及演员表演创造出来的,故实际上是一种虚幻舶逼真,心理的真实。

60.审美感知
是审美主体调动相应的感觉器官对以具体形态存在的艺术作品实现感性掌握。
审美感知的敏锐、细腻、丰富,为艺术鉴赏的进一步深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其材料和媒介不同,因此,接受者审美感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是人类高度发展了的两种审美感官。艺术鉴赏的审美感知主要是审美主体调动相应的感觉器官对以具体形态存在的艺术作品实现感性掌握。
审美感知的敏锐、细腻、丰富,为艺术鉴赏的进一步深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其材料和媒介不同,因此,接受者审美感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是人类高度发展了的两种审美感官。艺术鉴赏的审美感知主要就是运用视觉和听觉。像鉴赏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艺术作品,是纯视觉感知;鉴赏音乐艺术作品,是纯听觉感知;鉴赏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则是视听综合感知。文学的情况比较特殊。文学作品以语言为惟一的材料和媒介,其形象体系是间接的。接受者要感知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需要经过一个再造想像的心理过程,将其复现于头脑之中。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是心理的感知,而非现实的感知。通感是审美感知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通感,又称联觉,指由对象的特性所引发的不同感觉之间的渗透、沟通、转换。它是艺术鉴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使人的感觉延伸、拓展由一种感觉发展为多种感觉,从而达到审美感知立体化的效果。例如,我们聆听俄罗斯音乐家鲍罗丁的交响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即可由那节奏低沉徐缓而单调的听觉形象,扩展到视觉形象,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隐约的视觉画面:一片广袤而荒凉的原野,一支满载着各种富于异域情调的货物的商队,由远而近,缓缓走来,又走向远方,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接受者观看挪威画家蒙克的绘画作品《呼喊》,可能会觉得似乎听到了那孤独者所发出的令人灵魂颤栗地喊叫声。通感在艺术鉴赏中的出现,可以使接受者的审美感知领域得到有效的拓展。
审美感知不仅与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相联系,而且已经开始涉及到了艺术作品的内在审美意义。当然,对审美意蕴的深入发掘,还有待于更多心理要素的积极活动。
61.艺术思潮
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的产生有几个基本条例。 首先艺术思潮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哲学思潮关系密切。哲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核心。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也必然会影响到艺术领域,随之产生新的艺术思潮。 第二,艺术思潮的产生也离不开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离不开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这种艺术自身发展的特定要求与社会思潮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主张,则会促使新的艺术思潮产生。第三,艺术思潮的产生,还必须有一大批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创作倾向大致相同的理论家、艺术家,他们有比较系统的艺术思想和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创作出一大批艺术作品,往往形成一个或数个艺术流派,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甚至构成了一定的艺术运动,体现出群体性的创作潮流。
例如: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以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哲学、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在艺术上强调表现,否定理性,主张反传统和标新立异,形成了一个涉及戏剧、绘画、文学、音乐、电影、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多种流派的国际艺术思潮。这种艺术思潮的出现迎合了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艺术发展的趋势,并为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62.世界三大园林类型
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与东方园林。
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在英国18。世纪反抗机械文明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兴起之前,欧洲园林多以几何性质为显著的形式特点,表现出欧洲人的审美理想与外在、暴露的文化精神。法国园林在17世纪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且影响到欧洲许多国家。
阿拉伯园林发端于古代巴比伦和波斯。对于来自沙漠的民族来说,最能体会清凉而流动的水所具有的意义,最能感受到“流水”和“活水”这类词汇的亲切,水意味着生命,所以园林中很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园林形成了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的格局,这种格局在阿拉伯地区被继承下来,成为一种传统。
东方园林发端于中国,也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但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自然的艺术再现。中国园林往往把建筑、工艺、花草、山水、书法、绘画乃至家具摆设等综合在一起,兼具诗情画意与天然本色,虽为人工创造却不露雕饰痕迹。中国园林的这一特色在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中体现尤为鲜明。

6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艺术创作虽然主要依靠艺术家的形象思维,然而抽象思维也不可缺少。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它贯串于人类的各种理性活动中,艺术创作也不例外。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性质和作用不同,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常常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思维活动中相辅相成。在艺术创作中,抽象思维的介入,可以提高艺术家的整体思维能力,使理性思考与形象思维平衡起来。创作中,理性太弱就驾驭不了形象,形象思维太弱就使思想直露,而损害艺术性,两方面应取得内在的协调。抽象思维往往在文艺创作的一些关键地方发挥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在创作的准备阶段,抽象思维可以帮助艺术家树立明确的创作目的,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和知识上的准备,在搜集素材、选择题材的过程中,必须经常以抽象思维来进行分析、综合,才能不为表面的、偶然的现象所迷惑,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发掘出某些处于幽微状态的新生事物的萌芽。至于主题的提炼,作品基调的确定,就更离不开抽象思维的比较、判断和抉择。
(2)抽象思维对人物、情节起着一定的指引、规范作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有时会出现中断、“卡壳”现象,有时又会出现艺术家改变初衷,对某些人物情节作出重大改变。这时,往往需要抽象思维进行帮助,以理性分析来指引情节的发展,规范人物的行动,安排作品的结局。
(3)在创作基本完成后,抽象思维可以协助形象思维对形象进行修改、补充。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经过艺术家反复多次的修改、润色。这修改、润色的过程,其实就包含一个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判断、评价、分析、比较的过程,小至细节的改动,大至情节、结局的变化,都需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作为依据。
由此可见,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虽然形象思维是根本的、主要的,在创作过程中,抽象思维应当纳入形象思维的总体轨道,但抽象思维也不可缺少,二者应当有主有次,互相渗透,互为作用。只有形象思维,排斥抽象思维,就会影响到作品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反之,抽象思维过多介入,主宰了形象思维,则又会喧宾夺主,使形象枯燥干瘪,沦于公式化、概念化。

64.中国画同西洋画
中国画同西洋画由于在工具材料、构图视角以及艺术观念各方面的不同,形成了明显的审
美差异,主要可归结为四方面:
(1)所用工具材料不同。
中国画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有时甚至成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油画是西方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因而也被称为西洋画。油画是以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油画的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油画颜料又有较强的覆盖力,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便荆条件。
(2)构图视角方式不同。
中国画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这样就能打破时空的局限,使构图灵活自由。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可以将北宋都城汴河两岸的风光民俗全部包罗进来,使人一览无余。这对于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理想更为方便。
西洋画则严格遵照焦点透视的物理学原理,遵守时空界限,只能从某一固定视角去审视、描绘所能见到的景物,更重视科学性、真实性。
(3)“传神”与“尚真”的不同。
中国画最重视的是物象内在精神的传达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所以,中国画非常注重“立意”与“传神”。元代以后,从“传神”进一步发展到“写意”,更强调了主观情感与意趣的表现。这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与艺术特色,体现出植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 西方绘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在绘画中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因而与中·国画相比较,可以说中国画尚意,西方画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画重再现、重理性;概括地说,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
(4)综合与单一的不同。
中国画一般都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的有机结合。传统国画都有题画诗、款书。题画诗或指明画意,或增加画趣,或抒发观感,或晶论画艺,使诗情画意交相辉映,诗中有画,圃中有诗。款书,一般包括作画的时间、地点与画家的姓名、字号,以及标题、诗文、印章等,形成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民族形式。
故观赏中国画实际是一种诗、书、画、印多种艺术的综合享受。西方油画则比较单纯,除了画面形象外很少其他点缀。

65、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是辩证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包容又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两者都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在内容和形式这对矛盾统一体中,一般说,内容是目的,形式是手段,内容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内容对于形式有着很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从文艺创作的过程来看,大多是先有了内容,然后根艺术形式还常常随着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革i一般说,内容同形式相比,内容总是更加活跃的因素。。因为艺术的内容不外乎客观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家主观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它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异,人的情感更不是凝固僵化的,有时人的心理变化还会超出于时尚的进程-;所谓“超前意识”、“时髦心理”即此一斑。正因此,文艺作品的形式常常随着时代生活的进程而不断变化革新。
然而,在内容和形式这对矛盾中,它们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的作用是互相的,内容可以制约、影响形式,反过来,形式也可制约、影响内容。而且常常双向互动,彼此转化,融为一体,很难分清何者为形式,何者为内容。比如,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艺术家既可根据内容去选择形式,同时,也可根据他所擅长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特点去选取相关的内容。像雕塑家就比较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水彩画家则对自然景物更感兴趣,新闻记者为了适应文艺通讯、新闻报道的形式要求,更关心真人真事的采访。
从欣赏角度看,形式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人们接触一部作品,总是先从它的艺术形式人手,并首先为它的形式所吸引,形式的完美,往往成为接受内容的先决条件。美的形式是人们感知艺术意韵的先导,产生艺术魅力的前提,没有形式的美,就谈不上内容的美,就无所谓艺术作品的美。
再从艺术的发展来看,内容固然比形式显得活跃,内容的变化常会引起形式的变动,然而,形式的变动,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内容,因为形式美的创造有自己的构成法则和独立的传承、发展规律,当一种艺术形式成熟之后,就会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例如,我国古代的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从语言形式上看,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中国字词一般都是单音节或者双音节,五言可以容纳三组词,从而从音韵、节奏上都比四言更加丰富,不但悦耳动听,徐缓有序,而且大大扩展了语言的内涵,加强了表现力,而这主要是从语言的形式功能出发的。况且,内容变化而形式不变,所谓“旧瓶装新酒”的情况,在艺术史上比比皆是。例如,中国古体诗词就曾延续了两千年之久,至今仍然还能采用,古老的书法艺术,传统的国画艺术都可以用来表现今天新的内容。至于有些艺术形式一旦规范化、模式化、程式化,更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更有甚者,有时艺术形式的进步和变革还可反过来促使艺术内容的拓展。当代的一些先进的科技发明和技巧手段在艺术中的运用,往往促使人们对艺术内容重新思考。例如,电子音乐、数字化技术对现代音乐的冲击,电脑动画设计对于电影题材的拓展,舞台道具对戏剧表演内容的改革等。
由此可见,艺术形式对于内容来说,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服从关系,内容制约影响着形式,反过来形式也制约影响着内容。所以,准确的说,它们二者之间,应当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的辩证关系。 · ;

66、本体批评
是以艺术作品为本体,集中分析研究艺术作品形式关系的艺术批评形态。本体
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和心理批评不同,并不是在艺术作品之外确立其他的参照系,而是有意识地切断艺术作品的各种外部联系,将艺术作品视为独立自足的本体。本体批评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其反映了社会或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理意图,而就在于其自身,在于其自身的特殊形式;只有排除了艺术作品之外的社会及个人因素,将目标直接对准艺术作品,才能保证批评的科学可靠性。因此,本体批评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专注于对艺术作品形式的解剖,或细致地分析作品的物质媒介、艺术语言,或精心地探求作品的探层结构。20世纪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派别,基本上都属于本体批评。例如,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特点,是把批评活动局限在作品的“文学性”与“陌生化”两个方面。他们认为小说创作就是作家用文学手段打破日常生活事件的正常秩序,使生活事件“奇特化”和“陌生化”,并组成了文学性的“故事情节”。本体批评代表了艺术批评领域中的科学主义倾向。本体批评把对艺术作品形式的分析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将艺术作品绝对孤立起来,则不免偏狭。

67.审美直觉
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的直接迅捷的把握,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的浑然一体。审美直觉是整体而非分析的。它不同于科学认知,不将对象剖析分解为各种组成要素,而是将对象始终作为一个感性有机整体来对待。审美直觉是直观而非逻辑的。它在主体与对象接触时直接发生,排除逻辑推导的过程。审美直觉是自然而非有意的。它是主体审美的自然状态,并不是刻意追求而出现的结果。审美直觉又是精微而非概念的。接受者无论是对形式美的感受还是对意蕴的领悟,都极为精细微妙,无法以概念来加以确切表述。艺术鉴赏很大程度上要调动审美直觉,因为鉴赏者接触艺术作品时,首先遇到的是作品外部的感性形式,它必须首先依靠人的感性直觉,同艺术作品对应的是接受者的直觉能力,而不是逻辑思维能力’。接受者鉴赏艺术作品时,会在短暂的瞬间,未经缜密的逻辑思考,便直接受到美的打动感染,恍然有所领悟,立即进入到审美的更深层次。这就是审美直觉的妙用。

68.艺术的实用性
建筑、园林和工艺这三种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实用性。作为艺术,它们虽然也不毙离开审:美性‘、艺术性,但它们韵审美性和艺术性都必须建立于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并同实用性密 -刀结合,倘若一味强调审美性、艺术性,损坏了实用性,那么它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比如建筑艺术就必须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园林艺术必须能让人游览欣赏,工艺中虽有‘种特种工艺以审美观赏为主,但审美观赏本身也是一种实用性功能。当然,这类艺术也注意“意味”的;表现,或者说,具有一定的表现性。工艺晶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情趣与气氛,·建筑更是以巨大的空间造型表现出时代精神与审美理想,园林更是强调表达出诗情画意。但这无妨于它们的实用功能。

69、艺术流派
构成艺术流派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要有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一般说,这个艺术家群体中必须有一二个有威望、有成就的优秀艺术家为代表和核心,周围再结集一批他们的追随者、志伺道合者。
(2)这个艺术家群体要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审美主张、创作原则等;思想倾向的进步与否、艺术见解;审美主张的相近与否,是艺术家群体结合的思想基础。古人云“道不同下相为谋”,思想观点、艺术主张不同的艺术家不可能成为一个流派,即便暂时合作,也会很快分手。此外,创作原则的一致性也很重要,它往往决定艺术风格的相近。而风格相近是形成艺术流派最主要的标志。
(3)这个艺术家群体要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流派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艺术实践和作品为基础,缺乏众所公认的、有质量、有影响的艺术实践和作品,这种流派是空有虚名,决无生命力的o,在我国戏曲界以梅兰芳、程砚秋等四大名旦为代表的所谓京剧中的“梅派”、“程派”等正是以他们卓越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而为人公认的。绘画中的“扬州画派”、“岭南画派”等则是依靠大量风格相近的优秀画作而享誉艺坛的。只有理论主张而缺乏创作成就的所谓“流派”,不会有主命力,反之,即使理论主张方面比较薄弱,但在艺术成就上十分突出,那么人们仍然会把它们视作荒派,并代替艺术家本人,为他们总结艺术经验。

70.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要有三点:
(1)形式的变幻。
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
绘画不同于雕塑、建筑等立体造型,具有长、宽、深三维空间,绘画只能占有两维空间,在平面上耳现。黑格尔说:“绘画却仍保留空间关系,只取消:三度空间中的一度,使面成为它的表现因素。”这嚏绘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受到一定影响。但绘画可以通过透视、光影、比例及色彩等技艺的运用,造友视觉上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在再现客观事物的多侧面、多层次及细节方面更有便利之处。而在表观人的主观情绪、趣味方面更有独到酌优势。这使绘画的题材范围和描写对象十分广阔。无论是人物、姿态、自然山水,还是花萆虫鱼、人妖仙魔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一切可视的或可转化勺视觉形象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其题材。在形式上可以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色,种类也极繁多。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q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绘画分为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两大体系,它们各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
例如中国的国画同西方的油画就有着巨大的审美差异,显示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形式。随着艺术的发展,在现代西方绘画,尤其是抽象绘画里,传统的绘画性能和审美效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线、形、色的造型性能连同与之不可分的透视学等造型规范完全摒弃了,其中蕴含脊的非造型性能被发掘出来,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出现了以再现向表现转化的趋向;逐渐走向几何化、抽象化、装饰化。绘画中可以不出现具体的物象,而是以特定的线条、色彩和几何形体等,用来着意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使绘画成为“感情的符号”、“力的图示”。这种标新立异的画法固然有艺术创新的长处,给人耳目一新的新奇感。
(2)瞬间凝固性。
绘画是空间的静态艺术,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它不能像小说、戏剧、电影、舞蹈那样,直接进入时间性的运动状态,直接显示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只能描绘一定空间范围内静态的人或事物、景色。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选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瞬间把它固定下来,并且集中提炼这一瞬间的图景、画面来概括出前因后果,使这一具体的画面比现实原型的一瞬间更有典型性,使静止的运动的场景能表现出运动着的生活的行程,外部的面貌能展示内心的一切。
优秀的画家善于捕捉最有启发性的瞬间,予以概括、提炼和升华,创造出富有表现力和联想性形象,将过去和未来凝聚在某一顷刻收到以静写动、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曾说过:“一个倚锄荷铲而立的人,较之一个做着掘地或锄地动作的人,就表现劳动来说,是更典型的。他表示出他刚劳动过而且倦了--这就是说,他.正在休息而且接着还要劳动。”他的名作《倚锄的男子》就体现了这种创作意图。这也正如莱辛所说的:“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
(3)丰富的意味。
绘画艺术不仅是造型,更追求形象的内在意味,突出形象的蕴含。不仅要求艺术家选择好恰当的物质材料,运用相应的艺术技巧在特定的时空中创造出集中而概括的视觉艺术形象,而且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形神兼备,赋予造型以丰富的艺术内涵,显示内在的美的:本质性特征。例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就是透过女主人公那双神秘微笑的眼睛传达出无比丰富的意味,人们从中可以想像到她的善良、温柔、娴静、庄重的性格,想像到她的母爱的深沉、爱情的真挚..…·总之让人回味无穷。至于中国古代的写意画更以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为重,像郑板桥的兰竹、朱耷的怪鸟等无不在画中寄寓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71.艺术的发生
从艺术实践来看,艺术的发生经历f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艺术起源的问题与人类起源酌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艺术起源的各种说法中,劳动说最接近真理。劳动说最有力的提倡者是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发现的大量材料,在批判和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充分阐述了文艺起源于劳动酌理论。普列汉诺夫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艺术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斗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最初的艺术是劳动的产物,因而有着明显的功利目的的。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说法是建立在以下几方面立论基础之上的:
(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人的双手、大脑、语言和认识感受能力。任何艺术都是人的产物。所以,艺术也可看作是劳动的产物。
(2)原始文艺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经常交织在一起,以致于艺术活动往往就是劳动生产活动的组成部分。原始艺术的功利目的非常明显,在劳动中往往起着协调动作、减轻疲劳和增强劳动效果的作用,这种情况,我们在今天的一些劳动歌舞(如插秧舞、丰收舞、打夯歌、船夫号子等)中仍然可以约略感受到。这都说明原始音乐、舞蹈、诗歌都是伴随着劳动的节奏和音响产生,成为组织生产,凝聚劳动干劲,或表情达意,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的手段。
(3)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和内’容。由于原始人生活的最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听以,劳动生产直接影响着原始文艺的题材。在最古老的绘画、雕刻中,狩猎对象(动物)和狩猎生活往往是摹仿的最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当时的劳动主要是狩猎活动。
(4)从原始艺术的形式特点,也能看出它与劳动生产的密切关系。原始艺术形式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同劳动的形式有一定关联。此外,原始文艺的全民性、群体性,也主要是由原始社会劳动生产的全民性、群体性决定的。
劳动说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把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把艺术看成劳动的产物,其根本点是非常正确的。人类各方面的发展和演进都离不开劳动这个中介环节,任何其他活动和因素与劳动相比,都不具有促进艺术发生条件的根本性作用。但是,劳动说只指出了艺术起源的终极原因和基本动力,而对于直接起因,例如情感;欲望(含巫术情感、欲望)、想像力、天性、本能、技巧,以及审美意识的萌芽等,未予以充分的注意和重视,所以也有单一化之嫌。
其实,原始文艺的表现对象和灵感源泉不仅仅是劳动生活,也包括他们多方面的生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原始人的性爱舞、宗教舞、战争舞,摹仿昆虫舞等等,都不是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劳动场面的。这表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等,作为原始人社会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都是原始艺术的表现对象和灵感源泉。
此外,原始艺术的起源还与原始人的审美心理基础,即原始人所具,有的同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心理机能、思维活动的特征相联系。原始人所有的精神活动--图腾崇拜、巫术等等,一般都伴随有仪式,它们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以对待人的方式来影响神灵的做法,请它们息怒、改善关系、和解、剥夺权力,使它们服从命令等。当人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内心的恐惧得到了克服,心灵变得宁静并充满快乐。在无数次的重复中,这类精神活动的形式取得了独立的审美意义。人们会为了获得心理、情感上的快感去进行这种活动,形成独立的审美活动或艺术活动。 ·
由此可见,艺术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从非艺术到艺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是核心,还经过了巫术活动、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等等中介环节,从而产生了人类的艺术活动。因此,我们认为艺术发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72.艺术批评
所谓艺术批评,是一种对艺术作品以及各种艺术活动、艺术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科学活动。
艺术批评的对象是各种艺术现象,包括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接受者的艺术鉴赏实践、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其中最基本的是艺术作品。对任何艺术现象的批评,都要从艺术作品出发,都不能脱离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具有四个特征:
(1)科学性。
艺术批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严密的科学性,体现着艺术批评的内在要求。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艺术批评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理性的抽象思维。艺术批评家在从事艺术批评时,要从具体的审美感受进入理性的领域,运用抽象思维,依据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演绎、推理,去求得理性的判断评价,并进一步去探究个别中蕴含的一般,现象中显示的规律。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艺术批评必须从艺术现象的实际出发,通过客观的分析研究,引申出符合事实的科学结论。艺术批评家在批评对象的选择,批评角度的确定,批评方法的采用以及文风等方面,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但是,任何以主观的意志去掩盖事实,以一己的好恶去取代客观分析的做法,都是与艺术批评的科学精神相违背的。
(2)审美性。
艺术批评以艺术作品为主要对象,而艺术作品本身则是艺术美的集中体现。这一点,决定了艺术批评必须含有美学批评的成分。批评家在把握各种艺术现象时,要把美学分析当作首要任务,努力去探索艺术美的创造和构成规律,解剖艺术美的存在形态,发现艺术美的永恒魅力,积极去阐明艺术现象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假如取消-厂审美性,艺术批评就会混同于一般的社会批评,而丧失自身赖以存在的根基。审美性并不对艺术批评的学术视野构成局限。艺术批评可以侧重于社会、历史、伦理、文化等不同角度,但都应建立在审美分析和审美评价之上,都应以美学批评为基点。
(3)实践性。
艺术批评区别于艺术理论。艺术理论也是以艺术为对象的科学,但着重于艺术普遍本质和规律的研究。艺术批评则有着突出的实践性。艺术批评所直接面对的,是具体的艺术现象,尤其是具体的艺术作品;而艺术批评处理对象的方式,是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取得具体的结论。优秀的艺术批评,总是敏锐地感应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变化,准确地捕捉新的动态和新的趋势÷及时地解决艺术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总结艺术实践所提供的新鲜经验。艺术批评的活力,主要就在于它与日新月异的艺术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4)创造性。
文艺批评的创造性是指:批评家在对具体文艺作品进行评价时,往往具有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观照和理性发现。也就是说,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活动并不局限(也不应该局限)于复述文艺家所表现过的东西,而是要说出,也必须说出文艺家所没有说过的东西,或尚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批评家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一个视角和一种阐释方法,对文艺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从本质上讲,文艺批评也是一种具有浓厚理性意味的审美创造,即批评家要对文艺家的审美表现进行再度的审美创造。
文艺批评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批评家往往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去发现印挖掘文艺作品本身所蕴藏着的种种内涵。其次、,这种创造性还表现在批评家通过对具体文艺作品的评论,往往能总结和概括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

73、按照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可将艺术语言分为纯艺术语言、综合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三大类。
纯艺术语言主要用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中+其所采用的媒介材料,只在艺术创造中使用。综合性语言主要用于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中,可以是不同的纯艺术语言的综合,也可以是文学性语言与纯艺术语言的综合等。文学性语言主要是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文字符号是人类交流交往的基本工具,文学艺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来甥造形象,表情达意。在各种媒介材料中,文学性语言比较特殊,是惟一的非物质性材料‘,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要在想像中完成。

74、艺术意蕴
所谓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 ·
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的第三层面,即深层层面。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特别是典型或意境中,艺卡意蕴往往能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可。”艺术意蕴是艺术家对自然、社会的一种深度悟察,对历史、人生的一种深邃洞见,它往往透视出’、性的深层内涵,社会的深刻本质,极富哲理性,也更具形而上意味。而且它深深地隐含在艺术形象约表层意义之下,潜藏于艺术作品各部分的关系之中。这种独特的内涵使得它具有多义性和模糊些。面对一部艺术作品·,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民族、时代、人性、时空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解:总,见仁见智。而且这种解说只是向其靠近,难以清楚地言说,也是难以尽说的,如古人所说,只可意兰,难以言传。因此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意蕴的表现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其深浅和隐显的程度有很大差别,有的包含在形象之中,只需三细品味便可逐渐领悟。一般说,视觉艺术多属此类,例如安格儿的名画《泉》,通过少女的身姿、神三.给我们展示出一颗水晶般透明的美好的心灵,显示出一个天真少女的矜持和恬静。再如舞蹈语二也是依靠演员的形体动作和眼神表情来传递心灵的意蕴。
意蕴有时常常隐藏在艺术形象的背后,通过一些象征;暗示、隐喻、联想、变形等曲折含蓄的手三来表现,这类意蕴大多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多义性、朦胧性,需联系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和作者创’乍意图方能领悟。这在诗歌中表现最为突出,诗美的奥秘,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这种“言外之旨”、“象外之象”。
在某些意蕴比较抽象、笼统的艺术中,意蕴的领悟更显得自由灵活,无所定向,它们同欣赏者的主观因素关系更加密切。像无标题音乐、现代派绘画、、情绪性舞蹈、象征性建筑等。

75、摹仿说
是一种古老的文艺起源理论。它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只是摹仿的对象和媒介不同而已。古希腊许多哲学家对此都有论述。如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但较为系统的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摹仿是“人类的天性”。他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亚里士多德同时认为,不同艺术的产生,只是由于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不同。他的《诗学》就奠立在“摹仿说”的理论基础上,并通过对悲剧,史诗的分析来证实自己的理论。此后,“摹仿说”经由文艺复兴时列奥那多·达·芬奇的“镜子说”为中介,转化为“再现说”,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文艺理论。
摹仿说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对后世艺术发展曾产生过深远影响。但是,它把摹仿归结为人的“天性”和“本能”,没有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阐明摹仿的动机,更没有说明摹仿与创造的本质区别。因而,“摹仿”说是不科学的。

76、共鸣
原为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艺术鉴赏中的共鸣,是艺术鉴赏高潮阶段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应现象,指的是鉴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与鉴赏客体 (作品)之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呼应、融汇相通,产生大致相仿的情感。这时,鉴赏者的主观世界由充分感受和领悟而与艺术作品的艺术世界形成深层审美沟通,并以艺术作品为中介而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形成深层审美沟通。 ·
艺术鉴赏中的共鸣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鉴赏主体在鉴赏文艺作品时,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以及艺术晶中所表现的人物命运深深打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有时甚至达到主客体融合为一、物我两忘的境地。这一般在鉴赏主体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处境、思想情感、人生遭遇十分相似的情况下才有。例如《红楼梦》第22回描写林黛玉听《牡丹。亭》戏文时,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忘情地步,因为(《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被幽禁在深闺内院,青春虚度的爱情苦闷,同林黛玉的地位、处境都十分相似,林黛玉由此产生“仿同”心理。
艺术鉴赏中的另一种“共鸣”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对,在某些方面产生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这种共鸣多半是局部性的,其强烈的程度远不如前者,但范围极广,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界限。例如,莎土比亚的四大悲剧,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的共同喜爱。这类共鸣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从鉴赏的客体上看,艺术作品本身必须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形象生动真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欣赏的主体上看,欣赏者的“期待视野”中往往蕴含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与情感体验,即鉴赏对象的某一方面因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共同性,同欣赏者在思想情感上能 ,够沟通呼应。比如赞美自然风光、祖国河山,歌颂忠贞爱情、诚挚友谊,表现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反映思乡、思亲,人之常情,作品往往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感染力。此外,一些表现人生哲理、揭示生活真谛,富于真理性、启示性的作品,也常能跨越时空界限,激起世世代代人们的思索回味。
有时,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品思想正好击中鉴赏者的兴奋中心,也能点燃起“共鸣”的火花。例如当一个民族面临外敌侵侮、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描写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作品载最能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引起广泛的共鸣。

77、题材
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指文艺作品描写的对象和内容的分类,如农村题材、工业题材、知青题材、爱情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狭义题材则指作家、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并经过集中、提炼、加工,写进文艺作品中用以构成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生活材料;在题材问题上我们一贯主张是:既提倡重大题材,又主张题材的多样化。所谓“重大题材”,是指那些能够直接反映时代精神、国计民生、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课题,比如爱国主义、民族解放、人道主义、英雄精神、改革开放等等。这些重大题材,不但思想深刻,影响久远,还能引起千万民众的普遍关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文艺作品的认识、教育功能和宣传鼓动作用,往往需要依靠这类重大题材的作品来承担。
然而,我们提倡重大题材,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题材,事实上,题材不分大小,都有它一定的价值。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极其广泛的,除了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提高认识的重大题材外,也需要愉悦情感、活泼精神、娱乐轻松的各类内容。所谓“小题材”,正善于从日常生活、凡人琐事、闲情逸致中去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人的丰富的精神需求。第二,优秀的文艺家往往能以小见大,在平凡细小的题材中挖掘出深刻重大的思想意义。歌德曾说:“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充分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鲁迅也主张文艺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如《药》、《孔乙己》等都是从凡人琐事中闪现出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时代光彩。第三,一般说,小题材往往同“人之常情”、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更多关联,因而更具审美价值。例如,山水诗、花鸟画、小夜曲,给予人的美感享受常是许多大题材很难取代的。所以在题材的选择上,我们既提倡文艺家关注重大题材,同时,又主张题材的多样化。 .

78.劳动发生说
是在审美发生学中很有影响的学说,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对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具影响的揭示。普列汉诺夫等人对此都进行过阐释。
它可以从三方面论证:
(1)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提供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前提。这个物质前提就是人类脑髓的发展、感觉器官的发展、思维的形成和语言的产生等。正如恩格斯在《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所指出的,是劳动推动了人类脑髓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感觉器官的发展,是劳动促使人类思维、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原始艺术大多是适应劳动生产的需要,并伴随劳动而产生。在为生存而进行的劳动中,原始人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增强劳动效果,也为了交流思想感情,便不时地按照“…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性的身体运动上伴以均匀的唱的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而这种唱和响声也就是最早的音乐,当原始人把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同语言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最早的诗歌;原始人为了交流生产生活经验,还常常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如洞穴内外的石壁上),把各种飞禽走兽、狩猎工具等,刻画在上面,而这也就是最初的绘画和雕刻;原始人为了祈望通过劳动征服自然,又编造出各种降魔伏怪、战天斗地的神话传说和舞蹈。总之,不论是诗歌、音乐、舞蹈、神话传说还是绘画、雕刻,它们最早都是适应原始人劳动生产的某种需要,伴随劳动而产生的。
(3)从原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看,也可以证明文艺起源于劳动。现存的原始艺术其内容大都和生产劳动有关。例如,在我国新疆的霍城等地狩猎氏族的石壁遗址上的壁画,画的都是动物,原始舞蹈的动作有许多出自对劳动动作的摹仿。神话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无不同生产劳动相关。再从原始文艺的形式看,由于原始人所从事的繁重劳动比较单调,往往按一定的节奏进行,因而原始的诗歌、音乐、舞蹈无不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在所有这些场合下,歌的节奏总是严格地由生产过程的节奏所决定”。

79、继承和创新
艺术发展中离不开继承和创新两大部分。所谓艺术的继承是指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主要是对艺术作品思想内容、作品形式、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
然而,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没有继承,创新就失去前提;没有创新,继承就失去了意义。创新是为了使文学适应发展中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了适应人们审美欣赏的需要,创造出具有新质新态的作品。但创新又不能脱离继承,只有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予以创新,才可能超出前人,使艺术有所发展。继承和创新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从创新的目的出发去继承,继承的结果又推动创新。

80、中国戏曲
作为一个独特的剧种,既有综合艺术和戏剧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表现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审美特征。
(1)歌舞诗合一,浓郁的抒情味。
我国戏曲同歌、舞、诗结合十分密切。歌、舞、诗三位一体本是原始艺术的主要特征,这一传统在我国戏曲中保存最为突出。戏曲中几乎所有抒情的演唱都是优美的诗和歌的结合,曲词往往就是涛,具有浓郁的诗的韵味。像《牡丹亭》中的“游园”、《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每一段曲文都充满诗情画意,脍炙人口。所以,中国戏曲,从广义上说是一种诗剧,它是从诗歌发展而来的表现诗情画意,审美意境是我国戏曲的最高的艺术追求。正如我国戏曲理论家张庚所说:“戏曲也就是剧持,是一种新体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至于歌和舞更贯穿于戏曲表演的全过程,不但演员要有一定的舞蹈动作(如《霸王别姬》中的舞剑),就是演员的寻常台步姿态、一招一式,也无不带有一种舞蹈美。戏曲表演中许多程式化动作其实就是规范化、舞蹈化的表现,都能给人以美感。
歌、舞、诗结合尽管在其他戏剧中也并不少见,但大多是以单一形式出现,如歌剧以歌为主,舞副以舞为主,诗剧以诗为主,惟独戏曲是把这三者有机综合在一起,并贯彻始终。故而戏曲欣赏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享受。
(2)表演动作和场景的虚拟性。 ’
中国戏曲中的动作和场景大多是虚拟的。这是因为,戏剧舞台的时空限制,使其无法按情节需要设置实物、实境,而只能靠演员的某些虚拟性的动作和景物来暗示。虚拟性,其实是一种写意性,强调传神而不追求形似,讲求以虚代实,以形传神。舞台上空空荡荡(最多几张桌椅),却凭演员的表演,显示.出山水、楼台、舟、马等景状。手脚稍一比划,便表现出生活中各种动作;学几步上楼梯的步子,就到了楼上;用手稍稍一推,就已开门进屋。在表现人的神情时,更是如此。悲哀不能真掉泪,而是甩袖掩面,假声啼呼;欢喜则仰面耸眉,笑声也奇怪。显然,虚拟性不是追求对生活真实的模拟,彳是侧重于演员心理的表现,欣赏这类表演不能用客观真实的尺度去衡量,而要以观众的理解、想章去沟通。
戏曲的虚拟性体现于布景、道具、动作、表演各个方面。七八人千军万马,三五步登山涉水,盹几秒一夜过去。时间长短、空间远近、完全任意为之,有很大的伸缩性。有时,台上有一点象征性的实物,比如以浆代舟,以鞭代马;有时光靠演员的表演来暗示。
(3)表演行当的程式化。
在我国戏曲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定型的表演程式和方法。这就是程式。它由一代代戏曲表演家在长期表演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积累成型,并被戏曲界认同而普遍采用。程式几乎贯穿于戏曲的全过程,具有某种规范性、稳定性和普遍性。+所以“程式化”构成了我国戏曲的另一重要特征。程式化主要体现于人物的动作表演里,它同虚拟性密不可分。比如:武将出场整盔系甲的“起霸”,文官上场整饬仪容的“整冠”,旦角常用的“水袖”等,都有点装模作样的味道,在各类戏中大同小异。程式化同角色行当的分工也相关,生、旦、净、末、丑各类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程式动作。此外,戏曲的唱腔、伴奏也有一定的程式化,有基本固定的曲牌和板式。
81.艺术的功能
主要有三方面:
(1)审美认识功能。
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是指艺术作品里通过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或真实体验的抒发,使人们可以从中了解一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习俗以及政治、经济、历史、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从而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加深对于社会和历史的某些本质规律的认识。
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可以称作虫恬的教科书。比如《红楼梦》就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风俗….”的图画,甚至连灯谜酒令、琴棋书画、谈禅说道之类也一应俱全。作者还借着贾府的荣衰,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既具有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表层认识作用,又具有启示生活真理的深层认识作用。即便是一座雕塑、一支乐曲、一幅画,也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例如,从秦始皇兵马俑可以了解秦代军队建制、行军作战状态;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不啻是一幅宋代民俗风情的百科长卷,从中人们可以形象地观察到当时的城市生活的全貌。
(2)审美教育功能。
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大致包括两部分:一是思想宣传鼓动作用。艺术可以成为时代的号角、民族的心声,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刻,它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唤醒民众,团结战斗,具有强大的宣传鼓舞作用。例如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一支《义勇军进行曲》曾成为中华民族奋起血战的号角。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年代,一支《国际歌》同样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战斗的象征。二是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这是教育作用中更为主要的方面。优秀的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美情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古人说文学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鲁迅把这种教育作用称为“催人向上”。它在人们探索真理、寻求人生价值的途程中是一盏明灯,一种“精神食粮”。唐太宗极喜欢王羲之的行书,因为从中获得对于人生的旷达态度;岳飞从诸葛亮《出师表》学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列宁从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学到顽强的人生意志,逝世之前还不断请夫人朗读其中的章节。
(3)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等给读者、欣赏者以自由的快乐、舒心的休息和审美的愉悦。人们阅读欣赏艺术,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专门受教育,也不是着意于认识生活,而是为了寻求精神享受和情感满足,以便在暂时超越的自由境界获得休息。因此,艺术的美感作用是工种自然舒适,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当人们在观赏一幅色彩绚丽的花鸟画时,聆听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时,或者玩味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时,心境是那样平和、安详、从容、恬逸,不啻是一种优美的人生享受。
艺术的美感作用不但在于它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的形式技巧,它们同样是艺术魅力的来源。一部小说巧妙的构思,幽默的表现,惊险的情节,一首乐曲优美的旋律,一幅名画奇绝的色彩,乃至一首古诗平仄谐调的音韵,朗朗上口的节律等等,都能使人心驰神往,与之感应,获得创造性乐趣。
不仅描写美的事物的文艺能引起人的美感,描写丑的事物也能引起人的美感。文艺原有一种化丑为美、点铁成金的功能,现实中许多丑恶的事物在文艺家审美理想的烛照下,在深邃理性的评判下,在高超技巧的处理下,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文艺作品中变成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82、艺术形象分类
依据艺术形象的感性形式,可将艺术形象大致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文学形象几大类。
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视觉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包括绘画、雕塑、舞蹈、书法、摄影、建筑、实用工艺等艺术中的形象。视觉形象具有空间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听觉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主要指音乐中的形象。它具有时间性、多义性和朦胧性。综合形象是指直接由人的视、听等感官共同感受到的艺术形象,主要指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中的形象。它具有视听统一性和时空统一性,以及生动性的特点。文学形象又称想像形象,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在想像中构成的形象,主要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它的特点是间接性和不确定性。

83、音乐形象
音乐的传媒是音响,由于音响具有非语义性、非造形性和流逝性的特点,便造成了音乐形象某种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如托马斯·门罗所说的:“音乐中暗示出来的情绪总是模糊不清的,并且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音乐形象带有抽象性,它的含义是空灵的、精神性的,因此它不宜描摹现实中的景物形象,也很难具体模仿生活细节。波兰当代著名音乐理论家丽莎说:“在音乐中反映现实的具体性和直接性,比起在美术、文学、戏剧中要弱。”“音乐中表现的是作曲家对现实中现象的反应,而很少(虽然也是可能的)是现象或现象综合体的自身”。虽然在音乐中也可能有一定的模仿再现生活的因素。比如对大自然风雨雷电、流水鸟鸣或人间的钟鸣铃响、马蹄号角等声音做出某种模仿,但即便是模仿也已 :融进了作曲家的情感,对原始的音响进行了艺术改造,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有许多描写自然美景的旋律,模仿出小溪流水、林间鸟鸣等,但作者仍然强调“表观多于描写”,他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对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音乐只能通过音乐语言表现作曲家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激发听者的审美想像,而音乐表现的情感也只能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方向,,很难加以具体确定
音乐的确定性同听觉艺术的特征也是分不开的。在人的视听二器官中,视觉涵盖的面最广,又能产生出具体清晰的图像,最具有直观性和稳定感。而听觉形象只有转化为视觉形象,才能使美感明晰、深化。正如李斯特所说:“视觉这个永远在积极活动的感官,能把音响中产生的形象加以巩固和保持,随着音乐的进展,使它的轮廓变得愈来愈明确。”闻一多认为:“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有一半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用在音乐欣赏上,也很适合。音乐欣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促使听觉通过想像把听觉中的音乐形象转化为心灵中的视觉形象,而这种转化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它要受到欣赏者主体条件的限制。同一种音乐形象在不同条件的欣赏者听来,产生的审美效果会大不相同,对于一些音盲而言,就根本谈不上由听觉形象向视觉形象的转化了。

84.巫术说
也称“魔法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它建立在对原始习俗和
巫术信仰的研究基础之上,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和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首先提出。他们从原始人的思维“万物有灵论”出发,认为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是原始宗教巫术(魔法)的直接表现;描绘动物是为了把它作为魔法仪式和膜拜的对象(如画一头野牛,就希望能获得战胜真野牛的魔力)。这种说法把文艺的产生同人类最早的狩猎活动和信仰崇拜、原始宗教联系起来,确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原始艺术不都同巫术、魔法有关,在人类的巫术活动之前已有了审美活动,巫术并未先于艺术,也并非与艺术同源。实际上,巫术、魔法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巫术魔法活动也就不会产生,故而它并未能揭示出文艺起源的根本原因。 。

85、艺术体验
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像、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体验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艺术创作的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一般来说,获取艺术创作材料的途径,可分为直接的与间接的两种方式。艺术家直接参与某一方面的社会生活实践,并将自己置身于其中,获得深切的生活感受。间接的方、式是艺术家通过查阅文化典籍、图书资料、报纸期刊,以及听他人讲述、搜集民间传说、社会调查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大量的社会生活材料。审美经验的积累是艺术创造过:程的必要准备,艺术家应当依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对客体事物进行深入的审美体验,从中产生独特的艺术感受。
(2)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
艺术的体验是一种审美体验,是创造主体对丰富的人生经验的凝聚、深化,也是对客体事物的深层把握。要求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以强烈的情感去体验生活。审美发现是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审美发现的特点是,艺术家从常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新因素,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非凡意蕴,从极平凡的形式中发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出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3)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艺术创造舶发生,还需要较强的创作欲望和动机所驱使。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生活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在脑海里积贮得越来越多,一旦某种外部原因的刺激触动了艺术家心理上的敏感点,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形成强烈的创作欲望,并产生创作动机。创作动机作为完善艺术发现、完成艺术作品、达到创作目的的隐秘而又强大的内在动力,在创作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创作动机有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之分。远景动机指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之初所萌生的宠大动机。例如巴尔扎克试图用笔取得拿破仑用剑取得的辉煌,鲁迅试图改造国民性、改良社会等。近景动机特指艺术家从事某部作品的具体的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一般还可以分为主导动机、非主异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类型。

86、艺术与经济
艺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决定的方面,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和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可从下列几方面来看:
(1)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迟或早发生变革。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也必然导致艺术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和发展。如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艺术。随着奴隶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阶级所有制建立,就产生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艺术。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会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艺术的繁荣发展常常是经济繁荣的结果,例如我国唐代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歌盛期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繁荣,就是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而带来的文艺繁荣。
(3)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艺术就会为新的生产力制造舆论、呐喊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如19世纪反对农奴制、要求改变落后状态的俄国文学,我国“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等,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巨大发展。
(4)虽然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对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这些中间环节自身也受经济的制约和决定。它们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不是绝对的。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有时艺术发展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与艺术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如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高于古希腊的经济水平,但现代的艺术不一定高于古希腊艺术的水平。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世纪的俄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欧资本主义各国,但艺术领域却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就是说,在同样的经济基础上,有的艺术种类发展了,有的却根本得不到发展。所以,那种认为“经济繁荣,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但是这不能否定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

87、艺术的审美功能
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2分)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社
会、人生。(1分)
2审美教育功能。(2分)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世界观。(1分)
3审美娱乐功能。(2分)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1分)
④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1分)

88、灵感
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4分)
注:凡作出相近表述者同样给分。
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2分)、超常性(2分)、易逝性(2分)。

89.艺术家的修养
1艺术家的修养: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4个要点各1分,作出阐述加1分)
2艺术家的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精湛的艺术技能。(3个要点各1分,作出阐述加2分)

90.意境
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2分)虚实统一(或虚实相生),(2分)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2分)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
一。(2分) 注:凡作出相近表述者同样给分。

91、继承和创新
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2分)
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2分)
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租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4分)
④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3分)
⑤为了创新,就要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4分)
⑥说明:本题应当举例论述。可以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等举一至两个例子,论述继承在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创作方法等其中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创新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可以在理论阐述中央叙夹议,也可以在理论阐述后举例。举例论述的要求:例证准确,观点正确,论述严谨,行文流畅。(10分)

92.直觉与感知
1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5分)
2体验与想像。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像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5分)
3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完善与变异,正是再创造的结晶。(5分)
④说明:本题可以以自己鉴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为例,可以结合理论夹叙夹议,也可以在理论阐述后举例,论述自己在艺术鉴赏中对直觉与感知的体会、体验与想像的把握,以及理解与创造的实现。举例论述的要求:例证准确,观点正确,论述严谨,行文流畅。(10分)

93、为什么说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中介?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形式,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
象是否符合自己的精神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审美情感在艺术创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不仅是引发艺术家创作冲动的重要因素,而且贯穿于艺术创造的全过程,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力和中介。
(1)艺术家是以情感为触媒,进行审美感知,激发审美想像的。
(2)艺术家情感的性质和强烈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感情倾向、格调的高低。
(3)艺术家的情感可以激活各种想像和联想的客体材料,使之生发出与主体相契合、相吸引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总之,作为艺术创造的中介,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像、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由于它的中介作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会紧紧相扣、循序渐进,各种审美心理要素会体现出相同的审美趋向,为创造艺术形象发挥作用。

94、艺术传播
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现场传播、展览性传播、大众传播。
现场传播,即传播主体与受传者在特定的场合直接进行艺术信息的传递;沟通、交流。如音乐、舞蹈;戏剧等的演出,以及文学作品的朗读,都是现场传播方式。现场传播方式属于人际传播,其特征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艺术家与受传者同时在场,没有复制媒介的参与,信息传输与信息反馈直接完成,现场效应显著。
展览性传播,即利用特定场地将艺术作品进行陈列展示,受传者直接面对艺术作品,从而获得三术信息。如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品等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门类,都经常采用展览性传播方式。各种美术馆,博物馆是艺术信息展览性传播的重要场所。
大众传播,即借助印刷品(书籍、报刊)、摄影、广播、电影、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壬行艺术信息传输。电影作为现代的艺术门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采用了大众传播方式。至于文学、绘画、雕塑、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门类,也都可以采用大众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方式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具有复制量大,传播面广,超越时空局限,方便快捷,自由灵活,生动诱人等优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艺术的发展普及意义重大。不过,大众传播方式主要是复制艺术信息,其受传者庞杂而不确定,信息反馈也较为困难,因此并不能取代现场传香方式和展览性传播方式。

95、悲剧、喜剧和正剧
按照戏剧冲突的性质戏剧可分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
(1)悲剧。
悲剧,是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人物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抒发扰患意识与悲愤情感的一种戏剧。悲剧的主人公必需具有某种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一般都是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造成悲剧的原因多种多样,或因正义事业的失败,或因遭到坏人陷害’,或因自身某些缺点错误而酿成严重恶果。观众对于悲剧主人公从事的正义斗争,往往产生崇敬和钦佩之情,对他们的失败受难或牺牲,产生由衷的同情。
悲剧,因主人公情况不同,其思想意义和审美效应也有差别。英雄悲剧,体现代表历史发展趋向的先进力量与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势力的矛盾冲突,能激起人崇高敬仰之情。如艾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阳翰笙的《李秀成》等。善良人的悲剧,描写善良人物遭受黑暗邪恶势力的迫害,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大多反映正义与邪恶、真善美同假恶丑之间的冲突,引起人的常是怜悯、同情和悲痛之情。而有缺陷人的悲剧,如《奥赛罗》中主人公因忌妒轻信而掐死妻子最后自杀。《日出》中的陈白露因贪图虚荣而难以自拔。主要揭示人物的性格弱点和社会道德问题,多引起人惋惜、感叹和思索。
(2)喜剧。
喜剧的性质与悲剧相反,一般是以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或揭露不合理的伪善的东西,来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喜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反面人物或有缺点的人物,矛盾冲突的结局往往是反面人物被揭露,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取得胜利。
喜剧最突出的审美效应是笑,它常以诙谐的台词,巧妙的结构,夸张、巧合、误会等手法,表现人物的可笑性,所以有人说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不过,喜剧在笑的背后还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随着喜剧性质的不同,笑的性质也有所不同。除了专以嘲讽丑为目的的讽刺喜剧外,还有另外两种喜剧。一是幽默喜剧,它以善意温和的态度,批评那些有缺点有错误的好人。还有一种抒情喜剧,其中没有反面人物和丑恶现象,而是以歌颂、赞美正面人物和美德为主,只是它采用了人物之间的误会、巧合、变形、夸张等手法,构成一系列带有冲突性的笑料,引发观众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如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我国的《五朵金花》等。
(3)正剧。
正剧就是悲喜剧,它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它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从悲剧与喜剧中改堇出来的资产阶级的“近代戏”,故又称“启蒙戏剧”。它是“介乎英雄悲剧和轻快喜剧之间的中间类引严肃戏剧”。博马舍第一个把这种戏剧称之为“正剧”。正剧中主人公的选择,不再像过去的悲剧或喜剧那样受限制,它可以是崇高伟大的英雄,也可是卑鄙龌龊的小人。正剧的题材既可以是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也可以是接近于市民生活的凡人小事,剧情中既有令人感伤流泪或不完美结局的悲剧周素,又有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正义获得胜利的喜剧色彩。

96、摄影艺术的特征
大致有三方面:
(1)特定的时空。
摄影艺术只能摄取生活中的某一瞬间,即一定的时空。然而,对这一瞬间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它必须捕捉生括中最富于审美价值和深刻意味,最能够呈现出对象的全部光彩,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的顷刻。所以,这二瞬间,实际上是创造一个最美的独特的时空。这是摄影艺术区别于一般日常摄影的根本所在,也是决定摄影艺术审美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摄影家为了创造这一特定时空,就必须调动他的一切才华、技巧,乃至摄影设备、器材等。从选景、采光、视角等各个方面着手努力,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2)营造的真实。
摄影艺术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逼真地再现拍摄对象,使对象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拍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和环境。现在摄影也可以用“合成”等技法营造理想的或奇异的形象,但用来进行合成的部分仍然是面对实际事物拍摄下来的影像。摄影无论用什么手段进行后期的再创作,都离不开实物拍摄的基础。不过,摄影作品上的艺术形象不一定都是实物的原则,它只需给人以真实感即可。有时面对人工制作的布景、道具(如纸花)仍可拍摄出看似逼真的画面。所以实际上摄影的真实乃是一种人工营造的真实。
(3)光影的结合。
要使摄影具有艺术性,就需要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熟练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三种主要的造型手段。其中光线与影调(包括彩色摄影的色调)是摄影的独特造型手段,摄影用光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具体拍摄时灵活运用,可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创造氛围,烘托主题,使作品具有感人魅力。影调和色调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造型手段,影凋是指黑白照片上所表现的明暗层次,色调是指彩色照片上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影调和色调通过艺术处理,可以产生影调层次、影调对比、影调变化和色彩变化、色彩反差、色彩和谐等艺术效果,使摄影作品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图文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