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2025年考研 还有 0000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电影学院绘画

[复制链接]
查看: 2668|回复: 0

1412

主题

1475

帖子

353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21: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绘画专业特专业方向为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专业人才是目前国家紧缺的文化遗产修复事业的专业人才。绘画(文物修复)专业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文物修复观念为基础,注重现代修复理念与传统的技艺的相结合,是针对文化遗产的物理属性与审美及历史价值的两重性研究和实践。教学中不仅注重文物修复的专业技能培养,同时也加强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注重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跨学科,多领域的培养模式。以具有丰富学科知识结构和熟练掌握文物修复技艺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眼界开阔、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胜任文物修复项目设计规划的工作,并能够直接从事文物修复的具体实施职责的文物修复师。
二、培养能力
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掌握本专业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业务素养。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体系,成为一名跨学科,多领域的专业修复人才;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或协同的进行文物修复工作,完成的修复工作应体现出个人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获取新知识和了解学科最新前沿动态的能力,具备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以及团队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计算机基本原理以及查阅历史资料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较高的个人品格以及专业道德修养
(一)专业设置情况
绘画专业设有两个专业方向:陶瓷修复方向和纸质修复方向
(二)在校生规模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共计41人,其中2015级21人,2016级20人。2018届毕业生为23人。
(三)课程体系
理论课:中国美术史、中国陶瓷简史、中国书法史、陶瓷鉴赏、文物保护基础
实践课:文物修复造型基础(素描、色彩、雕塑、速写)、文物摄影与摄像、中国书画技法、陶瓷工艺与装饰、中国纸质文物修复、陶瓷修复、古籍档案修复、书画复制与临摹
在课程设置上一贯遵循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彻学院“强综合、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理论课课时约占总课程课时的40﹪,实践课占60﹪,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文化遗产行业的人才需要。
(四)创新创业教育
在坚持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法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已卓有成效。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就业方向进行指导,并且推荐优秀学生进入相关文博一线单位就业;积极开展网络选修课程;定期举办相关专业创作比赛并给予奖励;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专业实践,推荐优秀学生参与到国家级或者省部级文物保护与修复项目课题,同时学生优秀作品参加国内相关大赛,屡获殊荣,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坚持开展社会实践,对优秀社会实践报告给予奖励,并对优秀作品结集成册;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力;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等等。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截止到2018年7月,绘画(文物修复)专业设备经费投入约80余完元。生均教学经费投入满足教学需要。
(二)教学设备
视觉艺术系绘画(文物修复)专业分两个方向,配备的纸质修复专业方向修复实验室以及实木修复台等设备共计24万余元;陶瓷修复专业教具资产预计20万,陶瓷修复实验室和陶艺工作室包括大型燃气窑炉,进口电窑,进口拉坯机和专业工作台等设备共计17万余元,占地面积358平方米。
同时系里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作实践,校内、校外建有多个实训练基地,包括: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青岛市博物馆,淄博博山双城窑陶艺工作室,崂山写生基地等等。教学器材设备完全满足绘画(文物修复)专业的实习、实训、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要求,还能满足一些大型专业创作活动的需求。
(三)教师队伍建设
绘画专业现有专职专业教师4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3人。形成老中青三级递进,教师学缘结构、组织结构科学合理,大多是国内名牌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外聘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国内开设文物修复专业的院校排名前列。本专业长期聘请国内文物修复专家来校授课:故宫博物馆余辉、郭文林,首都博物馆吕淑玲、楼朋竹,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周萍、马红琳,西北大学周伟强,国家图书馆刘健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王珊,南京博物院张金萍、何伟俊,山东考古研究院刘延常,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吴双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杨文宗,河南博物院杜安和青岛博物馆赵好等。大部分来自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文博行业的专家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学识水平,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已为国家培养出很多文化遗产修复的专业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系始终把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放在首位,采用老教授带新教师、专家带助教的模式培养自有师资,尽量给他们创造外出深造的机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本专业负责人王少博老师取得由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国家文物局文博行业骨干教师认证(持有业务资格证),同时参与国家级与省部级文物保护与修复项目课题若干,带领学生共同参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习基地
本专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以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从专业的特殊性考虑,广泛接触社会,向社会学习是每个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基本课题,秉承这一理念,在系主任余麦多教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使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和“青岛市博物馆”挂牌建立战略合作基地,在淄博博山双城窑陶艺工作室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同时,与青岛市的地方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建立了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条件。也已经与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和国家文物局北海基地(青岛)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在未来共同开展项目课题的申请及运作。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本专业十分注重“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机制。至今本专业在校生以及毕业生已经多次参与我国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两名学生前往延安市考古研究所协助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修复金代砖石文物;一名学生于新疆博物馆修复纸质文物;一名学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修复陶瓷文物;一名学生于土山屯墓群参与考古挖掘工作;两名同学参与扬州彰墅庙壁画《十王图》抢救性修复;多名同学于北京博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进行陶瓷纸质文物修复工作等。同时,也在积极与故宫、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首都博物馆等进行交流。下一步,本专业已经达成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合作意向,将于2018年底参与到“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修复的工作
(二)合作办学
本专业重要的合作办学单位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和青岛市博物馆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不仅为我们的学生授课,还对我系年轻老师予以辅导,使他们在教学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的学术风范已经或正在感染我们年轻教员,或潜移默化、或直接的传帮带,成为了我们这支年轻队伍学习的楷模。2018届学生毕业作品的完成和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周萍主任,首都博物馆的吕淑玲和楼朋竹老师全程参与指导。
(三)教学管理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有绘画(文物修复方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严格执行;严格遵守学院教材选用规定,一律选用最优秀教材;注重课程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所有基础课程均安排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授课;所有主干课程均由副教授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学者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讲师授课,保障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此外,为加强教学管理,系里坚持每周的例会制度,监督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检查任课教师的教案教学进程、课堂考勤和学生作业等等。以此督促各位老师完成教学过程中必需的各种资料,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化。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率
截止到2018年8月份,绘画(文物修复)专业共毕业23人,就业20人,毕业生就业率为86.96%。
(二)毕业生发展情况
对2018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们的毕业生除关注薪酬待遇因素外,对自身的发展,包括职业规划、兴趣爱好、专业发展等更为重视。调查显示,在受雇单位的毕业生中,有77%的人认为自己在当前单位有很大或一定的发展空间,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趋好。
(三)就业单位满意率
在用人单位对本系毕业生各项能力满意度评价中,实践动手、合作协调、人际沟通和专业水平均属于满意等级。我专业尚未毕业的学生参与修复的人数逐年上升,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就业打下了好的基础。
(四)社会对专业评价
我系在设立该专业时所进行的可行性调查表明,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文物修复行业给予很高的关注度,国家领导人也分别在多次国务院会议上提到文物保护修复,并对文化遗产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批示。并且我国急缺大量的修复人员,随着文物的不断出土和损坏,有大量的可移动文物急需修复,我系开办文物修复专业实时的适应了社会的需求,这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五)学生就读意愿
本专业每年招生数量稳定,印证了学生就读意愿积极,从实际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来本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
(一)创业概况
个别学生在综合各方面因素后选择了自主创业,目前都处在发展阶段。
(二)采取的措施
视觉艺术系领导和老师在毕业生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在大四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阶段,为了能使学生开辟新的路径创业,指导教师配合学生创业,所有写作问题都通过网上沟通与交流,最终使毕业生在创业之初成功步入轨道,同时较为圆满完成了毕业作业。
(三)典型案例
绘画(文物修复)专业2018届毕业生中,杜哲慧同学考取了陕西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读研期间,积极跟随导师参与项目课题收获颇多,并且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各大博物馆等单位充实自己;缪露露同学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中国画,在校期间该同学协助老师完成多幅古旧字画的装裱修复工作,该项专业技能会更好的服务于她的研究生研究方向。苏妍铭同学考取了云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通过近期的联络得知,该生将我校所学知识与研究生所学知识能很好融合,得到了导师的一致认可。
七、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文物修复专业人才是推进并提升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的根本和重要依靠,也是促进文物事业稳步发展和确保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战略性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都于前不久分别对文物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加大力度发展文物保护与修复事业。让文化遗产在见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维系广大民众情感联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独特的作用。
根据2017年4月7日国家文物局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3600个普查机构,10.7万名普查员,调查102万家国有单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完成登陆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实际数量6407万件),纳入普查统计的各级档案机构的纸质历史档案8154万卷/件。按照文物类别统计,钱币、古籍图书、档案文书、陶器、瓷器5个类别数量最大,占总量的70.78%。通过普查总结显示,按照完残程度统计,完整、基本完整、残缺、严重残缺的比例分别为23.93%、59.98%、14.43%、1.75%。大多数基层单位保管条件差,库房面积小,柜架陈旧,文物得不到妥善保管,少数单位没有文物库房,部分珍贵文物没有专柜、囊匣保管,文物保护与修复设备不完备,技术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庞大文物资源总量的保护修复需求。但国家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人员尚不足2000人(指实际动手修复的一线人员),文物修复人才匮乏。这也是我国文物遗产保护修复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按照国家最新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共有4692家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为3582座,民办博物馆为1110座。到2020年全国要建成六千家博物馆,与博物馆的数量和馆藏文物的庞大规模相比,我们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少的可怜。
改变这一现象的办法,就是大力培养文物修复人才。目前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各大文博系统;二是,高校教育机构;三是来自民间。因此在高校开设文物修复专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适应构架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对全国各大博物馆和文物修复人才社会需求做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解决文物修复人才短缺的情况,我院视觉艺术系在2012年申请开设绘画专业文物修复方向。
我院视觉艺术系为开设此专业进行了充分的社会调查。先后前往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博物院,陕西省考古所,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北大学,复旦大学,景德镇,山东省博物馆以及青岛市博物馆等地,对文物修复人才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分析预测人才需求状况及人才规格的需求。在各个调查点,调查人员走访了与文物修复有关的多个部门,对用人单位的人员状况、使用情况、需求方向,详细调查了解,邀请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具体要求,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遗产事业成就显著,文化遗产工作不断加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如何履行好我们所承担的文化遗产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这种需求形势下,文物修复以及其广泛的内涵和自身的发展规律,顺应着文化遗产行业的需求而得以发展。同时,今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分别在重大会议上对文化遗产行业的发展做出重要批示,由此可见,在未来文化遗产必将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建议从源头上把关提高生源质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相信随着学院社会影响越来越好,生源质量也会越来越高,我们会培养出更多的文物修复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而这恰恰又是专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学院培养的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学院始终关注这一问题。
学生毕业后因学历问题进入本行业内工作有制约,学生毕业为本科学历,但行业内大多数为事业单位,要求学历为较高,另外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多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与文物修复专业无法相衔接。这方面产生了脱节,希望国家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以及国家人社局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学院毕业后进入国家文博单位,待遇普遍偏低,但进入私人企业的待遇要相对高些,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行业内工作,最终却因为待遇问题而转职到其他行业,导致本行业人才流失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与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领域合作的平台,提升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目标。积极与各级博物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战略合作基地,利用各级博物馆的行业优势,项目优势,人才优势为高校提供教学,人员培训,研究咨询,实习实践场所的技术支撑。定期安排学生参与到相关的科研和文物保护修项目中去,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到我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修复行业中。
各级博物馆与院校共同展开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相关科研项目研究,联合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和重大项目,教学相长,以课题项目带动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我省文物保护修复培养可用之才,让院校深入了解我省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力争解决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领域的难题,促进我省科研水平的发展。
适当降低学生毕业后进入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门槛,避免造成人才流失,让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能进入到文博行业工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也为学校办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建立文物保护与修复行业技能评价体系,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切实有效的专业认证指导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图文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