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2025年考研 还有 0000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电影学院文化产业管理

[复制链接]
查看: 1869|回复: 0

1412

主题

1475

帖子

353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21: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编剧、导演等艺术创作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在学习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和影视艺术创作基本理论,通晓影视作品艺术特性和创作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和掌握影视项目策划、影视制片预算与成本控制、影视创作生产流程与周期管理等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同时学习电影市场营销、院线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了解影视市场发行管理的运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使本专业毕业生成为具有统筹影视项目和制片管理能力并最终获取影片投资最大市场回报的高级制片管理人才。
二、培养能力
(一)专业设置情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第一年是通才教育阶段,采用年级集体共同上专业基础课的形式授课,从第二年开始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影视制片、电影市场和新媒体管理。
(二)在校生规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有在校生80人,其中2015级35人、2016级21人、2017级24人。2018届毕业生为50人。
(三)课程设置情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集中实践六大类别。
专业核心课程有:
影视制片管理专业方向:《电影观众学》、《影视财务管理》、《影视法律实务》《影视投融资学》、《影视技术概论》、《影视制片管理》、《电影市场营销》等。
电影市场专业方向:《电影市场营销》、《院线经营管理》等。
新媒体管理专业方向:《新媒体管理》、《新媒体与影视产业》等。
(四)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是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关注创新教育,立足于“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围绕学生的创业、就业前景开展教学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课外专业实践,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国际、国内大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邀请到博纳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于冬、知名国际电影产业研究学者陈焱等做客学院专家教授大讲堂,组织师生参加中国象山影视论坛等知名展会,组织学生多次前往浙江宁波象山影视城、青岛万达影城、酷米网等单位参加实习,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力。
三、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截止到2018年7月,全系四项教学经费投入累计约1629.46万元,生均教学经费投入3.71万元,满足教学需要。
(二)教学设备
传媒管理系现有七个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分别为:苹果计算机房、新媒体实验室、影音实验室、全球电影市场信息采集实验室、双语教室、虚拟影像(VR)实验室、视听放映室等。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拥有设备130台,价值180万元,可以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各专业方向理论教学、实习创作和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
(三)教师队伍建设
现在传媒管理系已经拥有了一支20人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具有教师资格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0人、助教1人,辅导员和行政岗位3人;外聘兼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和讲师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占90%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的比例占50%以上,现有海归青年骨干教师3人。
(四)实习基地
传媒管理系紧密加强与行业对口企业的联系,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浙江象山影视城、青岛万达国际电影城有限公司、1907光影俱乐部、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北京太火鸟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及检察院等。校外实训基地集学生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就业培训、教师调研与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全面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尝试远程连线教育方式;建立“全球电影市场信息数据库”,存储各类数据条目上亿条;建立虚拟影像(VR)实验室和绿幕工作站,以强大的前沿技术设备用于教学;建立“微信公共平台”,推送学术性文章、业内重要信息、各类参赛与评奖信息、系内各类活动宣传等。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传媒管理系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级社科项目,主编撰写论文并正式出版《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创意媒体》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和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要求教师将其科研成果和专业教材建设成果迅速转换到本科生的教学中,以科研带动教学,以创作带动教学,实现高端、进取、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整体发展模式。
传媒管理系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理论科研工作,成果丰硕。申请获得学院级、市级、省级和中国社科院级的七个课题研究项目;四年来,我系专职教师累计出版学术专著16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60篇,被SCI、EI、ISTP收录3篇,被国家核心刊物《新华文摘》《中华读书报》《传媒蓝皮书》《电影蓝皮书》收录转载3篇。
(二)合作办学
依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传媒管理系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顺应影视产业发展实际,构建了立体化、专业化的课程体系;秉承“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邀请国内外一流大学资深教授和影视传媒业界精英开设“学术大讲堂”,争取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发展模式;与纽约电影学院合作办学“3+1”本硕连读项目,先后派出3批优秀学生,成功获得中美双方认可的学历学位;努力打造有品牌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环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和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途径,创建一流影视传媒管理高等教育院系。
(三)教学管理
本专业十分注重教学管理。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保证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严格执行学院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充分发挥教学人员及教辅人员的作用;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五、培养质量
(一)毕业生就业率
截止到2018年8月,2018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共50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中有5人前往纽约电影学院、伯明翰大学等国外著名学府继续深造;大批学生供职于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绍兴市广播电视总台等知名影视传媒行业;专业对口率约为80%。
(二)毕业生发展情况
2018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院级奖学金50余人次,其中包括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单项奖学金、院级优秀毕业生荣誉及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
在2018届毕业联合作业金象奖中,吕牧华导演作品《一招制敌》获“最佳剪辑”奖,蒋悦凭借《海上旅人》获金象奖二等奖、《山丘》获“最佳新媒体作品”奖、新媒体师生团队创作的《夕颜》获“虚拟影像技术”奖。
2018届毕业生在学校期间就已经获得众多国内大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目前走上工作岗位不足半年,社会对毕业生的进一步专业评价将会逐渐显现。
(三)学生就读该专业意愿
从学生社会适应情况、自身兴趣及未来职业规划的调查结果来看,95%的同学认可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影视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施展专业才华的平台和载体。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随着中国影视产业的迅猛发展,就业市场对影视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根据目前学生就业情况反馈,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文化基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各方面均全面发展,并对职业前景充满信心。毕业生在思想品德和职业能力方面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学校社会知名度逐渐提高,在影视行业内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典型案例:2018届优秀毕业生吕牧华,思想品德良好,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荣获学院奖学金,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以毕业联合作品《一招制敌》获得“最佳剪辑”奖,毕业后就职于深圳电视台。对此,他十分感恩在母校的学习经历,特别是母校聘请的多位专家教授使她迅速了解了业内实践经验,加之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成为她职业立足的资本。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现正处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时期,电影行业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559.11亿元,普华永道预测中国将在2021年左右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电影市场,社会对于电影制片管理、电影市场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有着极大需求。
在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管理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均发挥着巨大作用。与之相适应,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未来发展前景亦会非常广阔。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也很不规范,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和肩负的职能的变化,过去完全由政府统管的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及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涉及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务管理,需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位。随着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传媒管理系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特定的市场定位,即立足山东、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为影视文化产业培养影视制片管理、电影市场管理及新媒体管理应用型人才。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的影视制片管理、电影市场两个专业方向申请特设专业代码。
传媒管理系师资队伍呈典型的双峰结构,青年教师、退休教师居多,中年骨干教师不足,具有高级职称、高层次学历、实践能力强的专任教师比例偏低。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从近年的发展来看,提高国家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影视制片管理、电影市场管理仅作为专业方向招生,将制约专业发展和影响到吸引优秀生源。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积极申请专业代码,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和高资历师资,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完善兼职教师考核制度,加大对兼职教师教学水平的监督机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图文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