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2025年考研 还有 0000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导师介绍

[复制链接]
查看: 1231|回复: 0

3002

主题

3017

帖子

65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5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5 13:5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文章



王子林
  男,1962年1月12日出生。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财经委《评估法》起草小组咨询专家,财政部资产评估准则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财政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副处长,国务院清产核资办公室副处长,中国投资担保公司部门总经理,中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现任中联资产评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联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并购重组》重大课题研究,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资产评估技术与方法》研究,组织、参与中评协《上市公司分立研究与实践》、《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和定价》、《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法评估》等重大课题研究,形成重要成果。主要著作: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国有资产论》、《资产评估原理、实务、管理》、《县级财政学》;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并购重组与国有资产结构优化》、《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2001至2013年各年度各一册。



王列生
  研究员,1959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自1977年考入大学后先后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成为中国第一位文艺学博士后。主要学术著作有:《文学母题论》、《世界文学背景下的民族文学道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发展论稿》、《文艺人类学》、《中国日常问题》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篇,曾获我国首届田汉戏剧奖等多种奖项。目前主要从事文艺学、公共文化政策及“三农”问题研究。


王海霞
  女,回族。1963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198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从事民间美术研究。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任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任副主任。2004年11月,继续在美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至今。自2006年起,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2007年,担任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负责人。2011年底,完成了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工程一期——高密年画》工作,任项目负责人。2003年以来,多次参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任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传承人评定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及评委,负责及参与了多项大型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工作。近年出版著作:2005年,与王树村合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年画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任主编与主撰稿(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巫术·宗教·原始文化—中外传统民间艺术探源》(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承担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大型合作项目《灿烂的中国文明——民间艺术》,任专项网页作者。2008—2010年,担任“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十卷本)副主编(王文章主编),负责《年画世家》艺术的撰稿。该丛书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书目(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13年,《大美在民间—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作品选粹》任副主编(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年画》王树村、王海霞(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中国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十卷本(第一辑),任主编,并担任《唐卡》艺术作者。(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书目,长江出版集团品牌奖。中文繁体字版、英文版、日文版即将出版。目前正在进行的编撰工作:(1)《中国古版年画珍本》丛书(十一卷),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任执行主编,(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联合出版),(2)《中国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十卷本(第二辑),任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3)《小书大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60本,主编徐艺乙、王海霞,重庆出版集团2014年出版)。


王能宪
  1954年8月生,江西瑞昌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长期在高校工作,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后到文化部机关工作,主要从事文化政策和文化理论研究。先后担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等职务。曾主持起草全国文化事业发展“九五”、“十五”规划等重要文件,并担任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国家文化发展纲要”专家组成员。经常到全国各地调研,或到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并应邀访问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典、土耳其、埃及、越南、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考察国外文化政策,或参加有关国际会议并发表演讲。业务专长和学术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二是文化理论、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主要著述包括:专著《世说新语研究》、《含咀编――中国古典诗文名篇赏析》、《文化建设论――王能宪演讲集》;校点古籍《魏叔子文集》;并主持文化部理论建设重点工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丛书》,主编《中国文化如何应对WTO》、《足迹――著名文学家采访录》等。
方李莉
  1956年生,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长期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和景德镇做民间艺术和工匠艺术方面的田野工作,出版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景德镇民窑》、《遗产:实践与经验》、《中国陶瓷史》、《艺术人类学》等十余本专著,并发表了《艺术田野中的文化思考》、《从遗产到资源——以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为起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等一百余篇论文。由于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史和艺术史感兴趣,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不同国家的博物馆,曾应邀到不同国家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参加学术会议,并应邀到到美国的纽约城市大学、肯塔基大学、阿佛雷德大学、加拿大的拉瓦尔大学、韩国的弘益大学、日本的名古屋大学、爱知大学、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美国纽约华美促进社等大学和学术机构做讲座。


田青
  生于1948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年鉴》主编。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评论》名誉主编、《音乐研究》及《中国音乐学》编委;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华佛教音乐团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审小组成员,中央音乐学院音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佛光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已发表学术著作、论文、文学作品约150万字,主要论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历史的性别》、《中国古代音乐史话》、《净土天音》等。


刘梦溪
  刘梦溪,文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主要著作有《学术思想与人物》(2004)、《红楼梦与百年中国》(2005)、《中国现代学术要略》(2008)、《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2012)、《陈宝箴和湖南新政》(2012)、《陈寅恪的学说》(2014)、《马一浮与国学》等。


孙玉明
  男,汉族,1961年7月生,山东省诸城市人。1983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日语专业,文学学士。1989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文学硕士。2004年1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文学博士。1983年8月至1986年7月,在西北轻工业学院外语教研室任日语教师。1989年6月,分配至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任《红楼梦学刊》编辑部编辑。1992年8月,转为助理研究员。1994年8月,破格评为副研究员,并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1999年5月,升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2001年9月起,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等职。2003年9月,被评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2004年10月起,任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2006年8月起,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2004年9月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9月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至今已发表、出版学术论著及小说、剧本、古籍整理和翻译作品约8百余万字。其中学术专著《红学:1954》一书,获两项院、部级三等奖,为近年来最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之一。博士毕业论文《日本红学史稿》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红学的学术专著,为红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另有长篇武侠小说《断肠绝情酒》,长篇历史小说《仙狐居士蒲松龄》,并与他人合作根据《聊斋志异》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人鬼情缘》与《花姑子》。并任电影剧本《九龙珮》、《曹雪芹》等编剧。曾担当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文学统筹。


孙伟科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教授、中国红学会秘书长。1965年1月出生,河南省人。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等,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历任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执行副主编、《红楼梦学刊》编委。曾为省级重点学科《艺术学》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研究领域涉及:红楼梦研究、美学艺术学、艺术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等。在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百余万字。多次获得各种层次的科研奖励。著作有《艺术与审美——艺术美学论集》(约23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艺术美学导论》(18万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红楼梦〉美学阐释》(20万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审美:艺术的向度》(22万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红楼梦与诗性智慧》(35万字)时代华文书局等。参与撰写的著作有《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话说红楼梦梦中人》崇文书局2006年版。
杨秀
  辽宁人。汉族。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1994-1997年于辽宁大学攻读民俗学硕士学位,师从乌丙安教授、杨太教授。2000-200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民俗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董晓萍教授。1997-2000年,在大连大学教学;2003年博士毕业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与教学,组织并参与相关田野调查,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主编出版《中国端午节•嘉兴卷》一书;与人合著《北京民间水治》《陇戛人的生活》;编著《中国风俗》等。对民俗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予以持续关注。


李云雷
  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文化部青联委员、常委,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天下》特邀副主编。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化研究。曾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与学术论文上百篇,多次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部分文章被译为英文、韩文。曾任《小说选刊》、《人民文学》、《十月》等杂志文学奖评委,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终评评委,曾获2008年“年度青年批评家奖”、“十月文学奖”等,著有评论集《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重申“新文学”的理想》。


李心峰
  本名李新风。1958年生,安徽宿州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作为访问学者两次赴日本京都大学美学美术史研究室作共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一般艺术学(艺术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艺术理论史、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出版专著《元艺术学》(1997;2014)、《现代艺术学导论》(1995)、论文集《艺术学论集》(2014)、《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艺术学》(2014)等。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大课题、李希凡总主编《中华艺术通史》编委及《夏商周卷》(2006)分卷主编。主持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主编,2005)及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青年课题《艺术类型学》(主编,1998;2013)等。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个人一般课题《日本近现代美学研究》。合著二十余种,主要有《文学概论新编》(1986)、《现代美学原理》(1996)、《美学概论》(2003)、《西方文学理论史》(2005)、《中国先进文化论》(2004)、《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2006)、《中国传统节日》(2010)、《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2012)、《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2012)等,其中,《战后日本哲学思想概论》(1996)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1999);《艺术/葛藤的现场》为日文著作,在日本出版(2002)。主编大型画册《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3)、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传承机制建设》(与马文辉、陈嵘共同主编,2013)、译文集《国外现代艺术学新视界》(1997)、《艺术类型学资料选编》(与陆梅林先生共同主编,1998)等。译著主要有《鲁迅》([日]竹内好著,1986)及合译著作多种。发表论文、评论等二百余篇。著作、论文曾多次获得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李世涛



李季
  1952年生。
李荣启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艺术理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承担和参与完成过十几项国家级、部级和本院的重点课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及评论100余篇。已出版专著:《文学语言学》(33万字,200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艺术语言论》(33万字,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艺术概论》(47.4万字,2001年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33.9万字,2014年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等共8部;出版合著:《生活中的色彩美》、《文化国力论》、《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学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等共14部。学术成果曾获得辽宁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届龙文化金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参加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文本的起草、“中华文化研究工程”的设计与论证等工作。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生活中的色彩美学”;在超星学术视频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系列讲座;在各级图书馆、高校、社区等全国各地主讲过几十场社会科学普及讲座及学术讲座。


余秋雨
  1946年生。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有国际影响的作家。早年在上海工作时曾担任上海市咨询策划顾问、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并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鲁迅文学奖、台湾白金作家奖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开创“文化大散文”文体。曾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演讲中华文化,成为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世界华商大会、全球企业家峰会的首选文化演讲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机构评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2007十大学术精英”之首,又被世界华人经济测评体系授予“影响世界100年100位杰出华人奖”。2008年6月上海市政府教育委员会决定建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



宋纪蓉
  女,汉族,1958年生,祖籍山东,博士。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至1993年在英国Staffordshire大学研修,1994年在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西北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曾任西北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处处长、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2006年7月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任文保科技部主任、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委员会委员、《紫禁城》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10年6月由文化部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30多人,出版著作3部;在《Chemical Physics》、《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New Journal of Chemistry》、《Journal Molecular structure》、《Thermochimica Acta》、《Journal of Food Biochemistry》、《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故宫学刊》、《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70多篇被SCI、EI国际著名索引收录。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等6项省部级奖。在故宫博物院主要从事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同时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8年“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又有两项文物保护修复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国家文物局课题“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的评估咨询,正在进行故宫博物院课题“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档案的科学化构建”,参加了故宫博物院课题“古书画修复、临摹、复制当中‘矾’的替代材料研究”。在故宫博物院2009年第七期学术沙龙上阐述了“文物医院”的基础与构建,并提出文物预防科学的理念。


张庆善
  1952年生,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现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特别是《红楼梦》研究。编著有《漫说红楼》、《话说红楼梦》、《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史事系年》、《三国图录》、《〈西游记〉校点注释》、《论金瓶梅》(资料汇编,合作)等,及《探春远稼蠡测》、《蒙古族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哈斯宝》、《古往今来论钗黛》等数十篇论文。是目前全国《红楼梦》学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参与筹划主持了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首届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扬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筹划举办了赴台《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和《三国演义》文化艺术展等。


张红萍
  女,1964年出生于山西汾阳,198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研究员。曾经从事女作家评论与研究,对中国当代重要女作家有系列评论,对女作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性别意识有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中国古代女性休闲内容及休闲限制做过专题研究。2000年后,从事妇女研究和女性文化研究,对近百年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近百名女性文化名人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评介与研究,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从历史和文化的坐标衡量她们对社会的贡献。关注当下女性文化热点与动态,对当下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跟踪评论,给出女性主义的分析评介。对近百年来对妇女解放竭尽全力的一些男性文化名人进行研究,如对康有为的研究。近期在对儒家妇女观做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著作:《三晋文化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情有独钟——古今中外女作家的生活与创作》(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年);《民国四女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女人,做自己》(九州出版社,2004年);《一个纯美主义者的激情:林徽因画传》(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5年);《为爱战斗的一生:陆小曼画传》(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5年);《民国四才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女人的一个世纪》(九州出版社会,2010年);《我的心是一朵莲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康有为与他身边的女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女性生命价值的重构——女性休闲的历史考察》(文化部课题,2005年结题)。另有论文、随笔数百篇。
苑利
  1958年生,男,山东省齐河县人。中共党员,民俗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分会会长。现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民族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日韩文化源流等方面研究。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艺学专业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任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国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2006年调至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代表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合著)、《韩民族文化源流》、《龙王信仰探秘》、《中国民俗学教程》(合著)、《从稻作文化看韩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合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合著)等多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等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被翻译成英、日、韩、越等国文字的学术成果约60余万字。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0年,2003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理论创新奖”(2002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2001年,2004年)。



范曾
  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诗人、画家、国学家。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特别荣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终身教授,天津盘山书院山长。2008年获法兰西公民之星金质勋章。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多元文化特别顾问”。2010年9月,法国总统萨科齐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2年获“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出身于中国有四百五十年历史、十三代诗人延绵不断的著名文学世家,于文史哲诸领域博古通今,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文史哲著述中,所透露的人文关怀为国内外学界所共称,而其文章之雄奇优美,多次被誉为海内之首选。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趋近自然”、“根本善”的专题报告。1984年,日本冈山县建立“范曾美术馆”。1986年,范曾先生捐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被命名为“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著有《大丈夫之词》、《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范曾简墨》、《尊贤画集——范曾与八大山人神会》、《范曾诗文集》、《范曾韵语》、《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范曾海外散文三十三篇》、《老庄心解》、《范曾论文学》、《趋近自然》、《法乳传灯》等约150部,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119种。


罗微
  1969年生。


郑长铃
  1962年3月出生于福建宁德,研究生学历,200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含中国传统音乐)、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文化安全等文化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曾参与修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参与编辑《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担任编辑部主任)、《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辞典》《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文化认同与国际合作: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论文集》,主编《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创作卷》《现代乐风》(执行主编)、《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戏曲流派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暨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屏南)研讨会论文集》等,担任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副主编(王文章主编),负责统稿、编辑并推出《江南丝竹》、《正字戏》、《德化瓷》、《高甲戏》、《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南派布袋戏》、《安海嗦啰嗹》、《铁观音——安溪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耿村民间故事》、《湖笔制作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宣纸制作技艺》、《歌仔戏》、《中国书法》、《粤剧》、《漫瀚调》、《陆丰皮影戏》,担任“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主编,目前已修改、统稿并推出《雕漆技艺》、《中医针灸》、《绣花鞋制作技艺》、《京韵大鼓》、《京西太平鼓》、《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以及编辑出版中的《京剧》、《北京童话》等,后续仍有相关书目正在编撰中。现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时空可视分析技术研究”的子课题“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信息数据的整理和数据库建设”的课题负责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等课题组的成员。曾著有《陈旸及其<乐书>研究》、《大乐天心》、《音乐的徘徊》,与人合作编著有《音乐趣话》、《南音》等。已完成宋代陈旸《乐书》的点校工作(200卷,50万字),正在出版中。曾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等发表《在田野中走进陈旸》、《闽东云淡门<红莲歌>及其相关小调的旋律特征与文化内涵》等论文、评论近百篇。



单霁翔
  1954年生,江苏江宁人。


郝庆军
  男,1968年生于山东肥城。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任《传记文学》杂志社主编,副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和当代文化传媒。出版专著《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1933-1936)》(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鲁迅的抵抗空间》(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二十世纪文学史通论(近代卷)》(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三部。迄今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选载论文15篇。近期开展图书和期刊市场的调查研究,撰写5万字的调研报告《畅销书刊的流通与制作——京东19城市书刊市场调查与思考》,备受关注,许多观点和数据引起广大读者和相关机构的采用。在编刊与研究之余,为保持现实关怀,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小说。2008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发表长篇小说《批评家》《艺术家》2部,中短篇小说《锦瑟无端》《两个教授的故事》《我从海德堡来》10余篇,共计80余万字。


侯样祥
  1963年生。


祝东力
  1962年生于北京。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年鉴》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翻译《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米哈伊尔•巴赫金》,撰写《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出版思想随笔集《文明走到十字路口》,发表文章多篇。


高福安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部国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制片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会长。出版《电视剧制片管理》、《影视制片管理基础》、《独立制片》(译著)、《电视栏目运作与管理》、《媒体管理概论》、《电子媒介经营与管理》(译著)、《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等十多部学术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北京市项目《奥运背景下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项目《大众传媒绩效考核机制与模式比较研究》、《中国电视制片管理理论研究》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管理世界》、《现代传播》、《瞭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高等教育》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著作类一等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理论人才”奖。作为总策划、总制片人拍摄的电视剧《交通警察》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作为总策划拍摄的电视剧《静静的白桦林》获“电视剧飞天奖”;作为总策划、总监制拍摄的电视剧《三国》获得美国休斯敦电影电视节“大雷米”奖、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大奖”、东京电影节“海外长篇电视剧”奖、香港电影节“彩虹奖”、上海电影节“白玉兰银奖”等重大奖项。


摩罗(万松生)
  万松生,1961年生,笔名摩罗,江西省都昌县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战略、文化产业研究。近年来以笔名摩罗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圈子决定格局——民族文化是民族利益的表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站起来——我们的前途命运与精神解放》(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性爱的起源——关于性爱观念与精神文化的人类学思考》(中华书局,2013年),《国王的起源——关于社会组织与政治权力的人类学思考》(中华书局,2014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图文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