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艺术与经济 艺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决定的方面,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和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可从下列几方面来看: (1)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迟或早发生变革。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也必然导致艺术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和发展。如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艺术。随着奴隶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阶级所有制建立,就产生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艺术。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会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艺术的繁荣发展常常是经济繁荣的结果,例如我国唐代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歌盛期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繁荣,就是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而带来的文艺繁荣。 (3)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艺术就会为新的生产力制造舆论、呐喊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如19世纪反对农奴制、要求改变落后状态的俄国文学,我国“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等,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巨大发展。 (4)虽然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对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这些中间环节自身也受经济的制约和决定。它们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不是绝对的。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有时艺术发展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与艺术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如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高于古希腊的经济水平,但现代的艺术不一定高于古希腊艺术的水平。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世纪的俄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欧资本主义各国,但艺术领域却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就是说,在同样的经济基础上,有的艺术种类发展了,有的却根本得不到发展。所以,那种认为“经济繁荣,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但是这不能否定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 87、艺术的审美功能 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2分)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社 会、人生。(1分) 2审美教育功能。(2分)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世界观。(1分) 3审美娱乐功能。(2分)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1分) ④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1分) 88、灵感 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4分) 注:凡作出相近表述者同样给分。 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2分)、超常性(2分)、易逝性(2分)。 89.艺术家的修养 1艺术家的修养: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4个要点各1分,作出阐述加1分) 2艺术家的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精湛的艺术技能。(3个要点各1分,作出阐述加2分) 90.意境 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2分)虚实统一(或虚实相生),(2分)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2分)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 一。(2分) 注:凡作出相近表述者同样给分。 91、继承和创新 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2分) 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2分) 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租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4分) ④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3分) ⑤为了创新,就要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4分) ⑥说明:本题应当举例论述。可以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等举一至两个例子,论述继承在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创作方法等其中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创新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可以在理论阐述中央叙夹议,也可以在理论阐述后举例。举例论述的要求:例证准确,观点正确,论述严谨,行文流畅。(10分) 92.直觉与感知 1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5分) 2体验与想像。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像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5分) 3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完善与变异,正是再创造的结晶。(5分) ④说明:本题可以以自己鉴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为例,可以结合理论夹叙夹议,也可以在理论阐述后举例,论述自己在艺术鉴赏中对直觉与感知的体会、体验与想像的把握,以及理解与创造的实现。举例论述的要求:例证准确,观点正确,论述严谨,行文流畅。(10分) 93、为什么说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中介?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形式,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 象是否符合自己的精神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审美情感在艺术创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不仅是引发艺术家创作冲动的重要因素,而且贯穿于艺术创造的全过程,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力和中介。 (1)艺术家是以情感为触媒,进行审美感知,激发审美想像的。 (2)艺术家情感的性质和强烈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感情倾向、格调的高低。 (3)艺术家的情感可以激活各种想像和联想的客体材料,使之生发出与主体相契合、相吸引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总之,作为艺术创造的中介,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像、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由于它的中介作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会紧紧相扣、循序渐进,各种审美心理要素会体现出相同的审美趋向,为创造艺术形象发挥作用。 94、艺术传播 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现场传播、展览性传播、大众传播。 现场传播,即传播主体与受传者在特定的场合直接进行艺术信息的传递;沟通、交流。如音乐、舞蹈;戏剧等的演出,以及文学作品的朗读,都是现场传播方式。现场传播方式属于人际传播,其特征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艺术家与受传者同时在场,没有复制媒介的参与,信息传输与信息反馈直接完成,现场效应显著。 展览性传播,即利用特定场地将艺术作品进行陈列展示,受传者直接面对艺术作品,从而获得三术信息。如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品等造型艺术和实用艺术门类,都经常采用展览性传播方式。各种美术馆,博物馆是艺术信息展览性传播的重要场所。 大众传播,即借助印刷品(书籍、报刊)、摄影、广播、电影、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壬行艺术信息传输。电影作为现代的艺术门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采用了大众传播方式。至于文学、绘画、雕塑、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门类,也都可以采用大众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方式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具有复制量大,传播面广,超越时空局限,方便快捷,自由灵活,生动诱人等优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艺术的发展普及意义重大。不过,大众传播方式主要是复制艺术信息,其受传者庞杂而不确定,信息反馈也较为困难,因此并不能取代现场传香方式和展览性传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