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周一,计算机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拉里·特斯勒(Larry Tesler)去世了,享年74岁。 在中国,特斯勒的名字鲜为人知,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用他设计的便捷功能:复制、剪切、粘贴、搜索、替换…… 拉里·特斯勒生前这项最富有成就的工作,影响了每一个人,为普通人的工作、学习提供了便利。 一台免费使用计算机改变的人生 时光追溯到1945年4月,二战进入尾声之际,拉里·特斯勒出生在美国纽约。 在特斯勒的儿时,父母就开始为他规划今后的职业,还对他做了相关测评,结果显示,特斯勒对人和数学有特殊的敏感,当时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建议,特斯勒今后可以从事建筑师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 在这项测评有意无意的引导下,特斯勒于1961年进入了斯坦福大学数学专业学习。 也正是在斯坦福大学,特斯勒的人生轨迹悄然改变,他既没有继续在数学领域深造,也没有往建筑师或注册会计师的方向发展,大学里一台供人免费使用的计算机“耽误”了他。他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如鱼得水,还为自己和学校编写了一些程序。 此后,特斯勒就一直在计算机领域发展,先是在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获得一份开发软件的有薪工作,然后又出来单干,做计算机顾问。 他的办公电话,曾经是加州帕洛阿托市电话黄页中仅有的四个计算机顾问电话之一,计算机顾问的生意一度很火爆。 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硅谷迎来衰退潮,加上个人婚姻破裂,特斯勒被迫待业在家,变得有点意志消沉。 改造反人类的办公文本“模式”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彼时的施乐公司在帕洛阿托市成立了计算机研究中心(PARC),全美网罗计算机人才的消息轰动一时。据说全美100个计算机天才里面,就有58个在PARC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也两次找到特斯勒,希望他加入PARC,但是却被特斯勒拒绝了两次,虽然施乐公司号称不惜血本网罗人才,但给出的薪水并不符合特斯勒的预期。 1973年初,PARC致力于开发第一台个人计算机Alto,这个计算机只有一个小箱子那么大。 PARC成立了办公系统小组,主要解决怎么在办公环境中,让用户和计算机进行便捷交互,让普通用户更简单地操作电脑,当时的电脑也可以完成复制、粘贴、插入、删除等功能,但是非常复杂,在现在看来简直有点“反人类”。 比如碰到办公文档要插入一段准备好的文本,就要先把计算机切换到“插入模式”,选择插入点,输入文本,操作完成后再退出“插入模式”,要删除文本也要到“删除模式”中进行类似的操作。就算精通计算机的人,也要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来熟悉这种复杂操作。 特斯勒在世时演示Alto电脑的操作 为此,PARC负责人第三次找到了特斯勒,希望特斯勒加入办公系统小组,协助改进计算机的人机交互。 三顾茅庐之下,特斯勒终于出山,在PARC和同事一起研究交互式计算,并且还出了一篇论文,论文中第一次谈到了剪切、粘贴等可以作为一种移动文本、图像的方式。 随后,特斯勒还和同事开发了以鼠标操作的图形用户界面,在为Alto电脑设计文字处理软件Gypsy时将,实现利用鼠标对文本的剪切、复制和粘贴。而这几个功能键概念也逐渐成为了文本编辑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的标准之一…… 让乔布斯看到了“金矿” 时间到了70年代末,施乐的复印机业务面临着日本公司的巨大竞争,另一边PARC研究中心虽然研究出了图形化界面(GUI)、笔记本电脑雏形Notetake等新鲜产品,但是无法变现并且还在耗费大量资金,施乐公司准备放弃掉这一块业务,回归复印机行业。 于是,1979年,当无比崇拜PARC的乔布斯,提出要带领自己的苹果公司团队深度拜访PARC,并且作为交换条件,可以低价出售价值100万美元苹果股票给施乐公司时,施乐公司一口答应了。 施乐公司也派出了特斯勒,为乔布斯团队演示PARC各项成果。 当时,苹果已经开发出了Apple II电脑,但还在使用类似dos的系统,以指令方式来操作电脑,甚至也没有鼠标。 当看到PARC的Alto电脑和鼠标以及电脑上的图形化界面后,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人都震惊了。 特斯勒后来回忆过当时的场景,“苹果公司的人问题不断,为什么窗口不自动刷新、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做菜单而不是另一种?这些问题比施乐公司内部人士提出的还要专业。乔布斯甚至‘责怪’我们,你们就坐在金矿上,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和概念量产?” 乔布斯回头就制定了图形化电脑的研究计划,并从PARC里挖走了15位工程师,一起参与此计划研发,这其中就包括了1980年入职苹果公司的特斯勒。 而苹果这次挖人的行为,也被施乐公司和计算机业界称为“工业史上最严重的抢劫行为之一”。 1983年,苹果发布了新一代Lisa商用个人电脑,虽然Lisa最终没有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仅仅卖出了3万台,诞生两年后便告停产,但是,它已经具备了现在个人电脑的雏形,带来了鼠标、键盘、图形化窗口以及图形化用户交互界面。 同时,特斯勒也说服了项目团队,在Lisa电脑中加入了更加便捷的剪切、复制、粘贴等功能。 特斯勒当时还兼顾着麦金塔电脑(Macintosh,简称Mac,比Lisa便宜的个人电脑)用户界面的开发,每周都要花上一天时间在Mac电脑团队中做研究,最终,Mac的界面建立在了Lisa的基础上,同时也引入了剪切、复制、粘贴等功能。 剪切、复制、粘贴等功能从此成为计算机的标准功能,特斯勒对计算机世界最伟大的贡献完成了。 接受牛顿项目 推动对ARM公司投资 1990年,特斯勒接管了才诞生几个月的Newton(牛顿,平板电脑的前身,被认为是启发了iPad的开发)项目。 当时Mac已经可以用于日常工作,Newton还处于研发状态,但苹果公司内部基本已经认定Mac小组和Newton小组之间的竞争就此开始。 特斯勒后来反思,在这期间,可能是出于竞争的压力,他确实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比如取消了公司内部手写识别项目的研发,反而从俄罗斯一家公司获得技术许可,但最终大家发现这不适合Newton,因为Newton当时的处理器速度太慢了,不适合外部公司的软件应用。 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导致了当时Newton的不成熟,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特斯勒认为不应该发布这样的产品,然而苹果还是决定在1992年的CES上展示了这款设备,为此在1993年,特斯勒离开了Newton项目组。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勒在担任Newton项目负责人的时候,也在极力支持和推动苹果公司对Advanced RISC Machines公司(ARM)的投资。最终,苹果、英国艾康电脑公司和美国芯片制造商VLSI科技公司联合创建了ARM公司,并且Newton的芯片就是ARM开发的。而现在iPhone和iPad使用的芯片也是基于ARM架构。 特斯勒还协助招聘了ARM的第一任首席执行官。他在其个人网站(www.nomodes.com)中也提到,投资ARM让苹果花了不到500万美就获得了超过8亿美元的收益。 离开苹果 一生致力于用户体验便捷性 1993年,离开Newton项目组的特斯勒转任苹果公司首席科学家,苹果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沃兹尼亚克 (Steve Wozniak) 也曾担任过这个职位。 特斯勒吐槽过,首席科学家这个职位其实是个闲职,很少再负责某一项产品或者项目,尽管他也提出了一些项目的看法,最终却没有团队和资金的支持。 在做了4年首席科学家后,特斯勒实在是坐不住了,他离开了工作17年的苹果公司。 这之后,他创过业,主要是做教育软件,公司规模一度到了15个人,但是到了2000年,花光了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和个人资金后,公司依旧不能扩大市场规模,被迫宣布解散。 2001年,猎头找到了他,推荐他去亚马逊工作。 特斯勒说,一开始他很犹豫。一来当时亚马逊给出的工作地点在西雅图,距离他加州的家有1300公里,二来他觉得亚马逊是一家零售公司,而他的专长并不在零售业,甚至对零售业一无所知。 但最终他还是去西雅图跟亚马逊的人见了一面,就这么见了一面,他决定加入亚马逊。他说,“亚马逊给我的感觉其实是一家技术公司,而且他们已经准备在用户界面的设计中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随后他担任了亚马逊购物体验副总裁一职,主要负责亚马逊网站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不过,考虑到公司距离实在太远,2005年特斯勒离开了亚马逊,回到硅谷和妻子团聚,并加入到了在硅谷的雅虎公司,担任用户体验和设计副总裁…… 去世前,特斯勒还在一些创业公司担任顾问,主要是改善电脑和移动设备上的用户体验。 特斯勒这一生,都在致力于简化和改进原本繁琐的内容。而且从各种细节中可以看出,他对早年各种复杂的电脑“模式”有多么怨念,比如他的个人网站就是“nomodes.com”(非模式),而且网站上还有一张疑似他车牌的照片,上面也写着“ NOMODES”。 不过,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才用现在更加便捷的复制、粘贴、插入、删除来代替“复制模式”、“粘贴”模式、“插入模式”、“删除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