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2025年考研 还有 0000
搜索

梁町:五问包豪斯-工业设计教育的再思

2020-5-18 14:21| 发布者: kaoyan| 查看: 45| 评论: 0

摘要: 我今天的发言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是1)序言;2)关于包豪斯设计理念的五个疑问;及3) 诱发对工业设计教育的启示。在我演述这些之前,作为演说者身份,有一点我必须澄清:我不是个专硏包豪斯的专家,所以我不是以专 ...

我今天的发言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是1)序言;2)关于包豪斯设计理念的五个疑问;及3) 诱发对工业设计教育的启示。在我演述这些之前,作为演说者身份,有一点我必须澄清:我不是个专硏包豪斯的专家,所以我不是以专家的身份,而只是以一个设计教育工作者,和以一个身处经历者的身份来作以下的讲述。


序言:优秀设计的原则


首先,包豪斯距离我并不遥远,就我身处的香港便耸立着很多受包豪斯设计理念影响的建筑。如香港大会堂、香港邮政总局、彩虹村公共房屋和何文田嘉道理山住宅等。 


而我本人,不单对包豪斯经典的建筑,及深受其影响的BRAUN牌的家电设计十分欣赏。我记得我在学设计的时候,老师教给我很多关于包豪斯设计的精神和原则。而作为一个在九十年代于西欧从业的工业设计者,我也曾是包豪斯设计理念的追随者。事实上,直至今天我们仍可见证包豪斯设计深远的影响力,不是吗?看看我们熟识的知名品牌Apple,及其由乔纳森·艾夫(Jonathan Ive) 设计的“潮型”产品吧! 这些设计都是直接启迪自曾身为BARUN公司的设计总监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先生于1960年代所提倡的「优秀设计的十项原则」(10 principles of good design) 。


这十项原则包括:优秀的设计应该是“创新的”;“有用的”;“美的”;“易于理解的”;“不显眼的”;“说实话的”;“恒久的”;“重细节的”;“环保的”;“尽可能少设计的”。依我个人的理解,这十条曾被奉为设计“永恒诫律”(timeless design commandments) 的原则,当中的五项,其实也应是源自包豪斯的五种基本设计理念的。它们是(1)“形态跟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2) “真实物质”(True materials)、“极简风格”(Minimalist style)、“艺术与技术结合”(Uniting art and technology)和“总合艺术”(Gesamtkunstwerk)。所以我今天讲题中的“五问”便从这五种设计理念而起的。



五問:包豪斯设计理念


1.“形态追随功能”


“形态跟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这设计口号和生活态度,流行于1960年代西方设计界与社会中,直至1980年代,相継被青蛙设计(Frog Design)公司的“形态跟随感情”(form follows emotion),和1990 年代Alessi公司厨房小用具产品系列的“形态跟随想像”(form follows fiction) 的主张所一一取代。这亦正是反映着包豪斯的 “功能主义” 在上世纪80、90年代往后,由于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迅速的崛起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正因如此,今天物质消费才迅猛地增长起来,而至令我们亦面对着能源不断的耗减,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升的多重危机。所以在这环境危机挑戰下,第一問是:“形态追随功能”这原则仍然相关吗?


2.“真实物质”


如果说1980年代的时尚理念是 “上流”(upward mobility),那么最近十年的流行语就应是 “真实性”(authenticity)。因为今天如果有两件一模一样的包装产品放在我们面前,若说其中一件是仿冒的,相信我们很难一时间分辨出真伪。关于假冒品牌和产品的问题,现今在国内或其他国家也颇为严重,例如,假冒的品牌和产品在我国每年造成几百亿元的重大经济损失。谈到“真实物质”,由于现今电子通讯设备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渐渐变得虚拟。


据我两年前在中印两国的,共八个一线城市做过的一个“互联网生活与可持续生活形态”的研究显示,2/3的中国和1/3的印度千禧一代喜欢在线购物,同时有87%与55%的中国和印度千禧代表示,在网上购物时愿意花费更多! 但这种虚拟购物的经历并不一定令人愉悦,因为订送回来货品,品貭低劣又或“货不对板”的情况是司空见惯,造成即吋退货或未用即弃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而由此产生了更多的垃圾。例如,单单2015年,有超过200亿个包裹通过快递运输,比2006年增长了20倍。以此量5年的时间的累积,将可覆盖大约11个中国 !


这么,在崇尚虚拟生活、物欲横流的今天,我的第二问是:“真实物质”之外,我们还缺失了什么?



3.“极简风格”


“极简风格”的本意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但现今社会所提倡的“极简” 是「小」而不是「少」,是「定量」而非「定性」的,其意态是以“最小的功夫取得最多的成果”,“最小的输入得到最大的输出”,追求的其实是「简易、简便」。因此当讯息科技可以提供人们无尽的便利时,一种 “随需经济”(“on-demand economy”),又被称为“懒经济”(“Indolence Economy”) 的产消潮流悄然形成。在这种科技辅能的“随需经济”操控中,人们买的穿的走的行的,一切尽是“触手可及”。但正如前青蛙设计创意总监史蒂夫·塞尔泽(Steve Selzer)所言,这种高质量,“几乎完全没有阻力”的便捷体验,将“大规模地侵蚀着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使我们的生活偏向不宽容和不耐烦,缺乏弹性,以及无法驾驭变化”。进而慢慢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在“互联网生活”的覌察研究中发现,不管是印度还是中国的年轻一代,人和人之间面对面聊天的时间已越来越少。人们都只自顾自低着头玩移动设备或手机。他们究竟在移动设备上忙些什么?我们就做了以下一些统计:印度和中国两地的年轻人,每天不单忙于收发来自朋友、同学间的短信(中国年轻人平均周收发若共三千个短讯,印度的却只五佰多个。中国其中一个极端案例竟达五万条之多!),而且更多是上网浏览,在享用'自我'时间('Me' Time),娱乐自己。两地年轻人每天平均都耗上多达17至20个小时与手机为伴,因而已直接造成国内网络成瘾和间接导致由沉浸式生活引发的「单身主义」的严重社会问题。跟据我们近年研究所知,估计现今我国分别约有二千多万的网络成瘾者和约2.4亿的单身人口,科技辅能的「简便」生话的社会后遗症,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现代生活过于重视「简易、简便」的意态背后,我的第三问是:“极简风格” 可以怎样重新认识它?




4.“艺术与技术结合”


现在全球很多学院都在开设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 课程,不但众知名设计学院在做,世界多间顶级学府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也在做。因为我们身处的世界和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世界走向两极化的吊诡状态之中,当科技更智能、更连接和变革更迅速的同时,人类社会生活节奏过快、人口老化、贫富悬殊和数字鸿沟加剧亦在发生中,以往人们以「单一现实」来运行的「非矛盾逻辑」已不能解决现世的复杂问题,而以「超学科」观点知性框架的系统思维可能更有助于治愈我们现代认知方式的支离破碎。对设计而言,虽然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创设了跨学科的ID&BM课程已整整六年,但我想设计界还需要进一步去寻找一套超越设计学科观点,同时能整合协作学科界限的整体方法和策略去应对未来更复杂和多变的挑战。


在这语境和前题下,我的第四问是:在“艺术与技术结合”中,设计的角色可会是怎样?


(注:「超学科」意指跨越众多学科界限以创建整体方法的策略,超越学科观点和知性框架的统一。「跨学科」则是使用综合的方式以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多学科」是指借鉴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但仍处于其学科界限之内的一种模式。)




5.“总合艺术”


跟据我个人的观察,由智能科技近年的高速发展,好一些学院(包括设计院校) 开始转移课程重点,偏重更多科技工程如AI的学科,而无可避免地削减艺术的培育。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的美国也仿佛在加速STEM教学的推行和推广,据美国教育部的STEM 2026报告指出,在未来五年,大型美国公司将需要增加近160万名具有STEM技能的员工。而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所长 埃里克·兰德(Eric Lander) 也强调,加强STEM教育体系对长远改善国家的经济的重要性。


如是这般,包豪斯所倡导的“总合艺术”似乎被忽略或遗忘了! 这引发了我的第五问:艺术应再被重视吗?


意味:对工業设计教育的启示


以下是我从包豪斯五种设计理念的反思和啟迪后,对未來工業或产品设计教育发展的一點想法和見解……。




1. 系统设计思维(System Design Thinking) 


当现今社会面对着过度消费,资源耗减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升的危机时,我们必须寻求一种低耗节约的产消模式的过渡,这一模式被称为“十分一”的过渡(Factor 10 transition),它亦被理解为从物貭「产品」过渡到「功能」为本(function-based),以“结果”导向(result-oriented)的「解决方案」(solution) 的一种产消经济模式。例如以提供 “洁净衣物”的护理服务(解决方案)去替代“洗衣机”(产品)的拥有。所以包豪斯倡导 “形态跟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理念,其实非常切合现今讲求环保低耗的设计现实。不过,由于今天我们面对的生态及社会问题渐趋复杂,我们必须把这种理念推展至宏观的高度,并以系统的设计思维去进行从“功能”(function)到系统式“方案”(solution)的演化。这亦是我称之为 F.F.F.(Form Follows Function) 到 S.S.S.(Style Subordinates Solution) 的设计进化!


2. 物理体现设计(Physical embodiment design) 


另一方面,在虚拟产消方式渐成为生活常态的今天,物理设计还具有什么意义呢?就让我们看看谷歌(Google) 新近在测试中的一个名为 “纸电话”(paper phone) 的设计吧!这个用纸张打印而成的物理电话,可鼓励用户收起手机,并以纸张打印出一天生活所需的信息,从而享受真正 “数字排毒”(digital detox)的体验。


这个例子正提示了工业设计学科未来其一可能演进的方向。试想想,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AI)的较量将会在不同的专业和领域上,这当然包括设计。纯粹从「思维」(thinking) 的维度,AI无论在一、二、三、四与X维度的模拟计算能力,比起人类实是强得太多了!但是在「体现」(embodying) 这个的实在物理、物貭的「存在」(being) 维度,AI是无法与我们比拟的!因为人与AI最大的分别是,我们是一种实体、实时的主体「存有」(exist)和具意义、价值及文化复合的「存在」!正如我们并不单只备有一个「脑」袋(Brain:由1000亿个神经元组成),我们还有「心」(Heart:有40,000个神经元)和「肠」(Gut:有1亿个神经元)。它们被科学家合称为三脑(three brain)。所以我相信过去设计学科着重的是「客体」(object)的物理体现设计,在未来设计将需要向「主体」(subject) 的物理感官及体感的体现设计去探索和开发。


3. 认识复杂性(recognition of complexity) 


著名设计学者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 曾在他“Living with Complexity” 一书中这样说过:“当一种新技术出现,人们很快就会掌握其功能并要求更多。……随着我们对服务,功能和产品特点的需求不断增长,不可避免地,我们技术的复杂性将会增加。” 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当我们在不舍地追求生活便捷的同时,很自然地期望能简化设备应用的新技术和设计的出现,在简化、又简化和再简化之后,我们亦渐渐对简单便捷和省时省力的模式上了瘾,然后便无休止地随之追逐,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追求过度的简便不如重新认识「复杂性」(complexity) 的意义,这重新的认知将会为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方向。


4. 无序设计(Un-order Design) 


在上面“复杂性”的理解当中,我们还是囿于传统覌念里二元世界中那「混沌」(chaos)与「秩序」(order) 的理解,但在「混沌」与「秩序」以外其实存有另一种状态,它被称之为「无序」(un-order) 。「无序」不是混乱,亦不是缺乏秩序,而是另一种秩序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设计师” 可以控制它的发生、过程和演变,但可以通过实体或物体之间自然而然的互动来实现。就像雪花,一个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及的最好体现「无序」的例子。雪花的独特图案来自冻结过程中水颗粒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模式不受任何意识的控制而是自组织的。我在前面谈及过系统设计思维,其实所指的并不是现今设计学科所奉行的主流设计方法或系统流程,而是一种「动态」的和能顺应现实急速变化的「无序」的设计思维,它与反思包豪斯理念中的“艺术与技术结合” ,以及「超学科」设计发展的论辩之中同具价值和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