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成为目前城乡统筹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必要利用科学的理论和分析,深入了解城市各类用地的空间格局,以指导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利用3S技术建立生态城市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了解城市空间格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数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3S技术为研究手段,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选用过去10-20年间该市不同时相下的卫星遥感资料为数据源,进行遥感影像的加工解译,提取成都市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并结合成都市社会经济数据,揭示该市发展中格局变化与其生态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城市绿地的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并选取较为敏感的景观指数进行组合,旨在建立能反映生态城市内涵的空间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城市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生态城市空间格局特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从特征研究尺度、城市景观格局、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统计特征、城乡生态足迹变化及城镇体系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1)在30米研究尺度下,结合成都市2000-2010年间景观动态变化特征,景观香浓多样性指数、景观比例、斑块密度、平均面积和连通度等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城市空间格局变化;(2)河流与水体能够提高城市景观多样性,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有积极的贡献;(3)城市绿地斑块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且随着城市发展而呈现破碎化趋势。因此,在对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中,不仅需要总量性评价指标,还要从斑块格局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评价;(4)生态城市的城镇体系建设应当合理,可用分形计算的方法定量描述城镇体系特征,从而判断其合理性;(5)研究区近10年生态足迹变化特征表明,成都市总体上呈现生态赤字现象。进一步提高其生态承载力,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是成都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最后,我们从景观多样性、河流水体、植被特征、城镇体系建设和生态承载力等5个方面,建立了生态城市空间格局特征评价指标体系。此外,我们利用景观动态变化预测模型,对成都市双流县和成都天府新区未来10年的景观格局进行了预测,并与研究区总体规划进行了比较,为城市合理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议。本项目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3篇已刊出,2篇已接收,完成了项目预期目标。 |